“可,自三皇五帝以来,天下的许多道理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有巢氏发明了住在树上的屋子,使人们远离野兽,燧人氏掌握了火,使人们远离寒冷,所以人们都敬佩他们,可如果现在还有人住在树上,对用火大惊小怪,一定会被人嘲笑。”
“我以前刻舟求剑,以为读圣贤书就掌握了天理,自己一事无成,却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不屑与乡野走卒为伍,愤世嫉俗,鄙夷稼墙之事,讨厌你们这样做实事的人,按理来说,我该给你们赔个不是。”
“这一杯,应当我敬你。”
说着,陈广以茶代酒,把自己和禽理矩的瓷杯倒上,与他碰杯。
“当啷。”
而后把茶水饮尽。
“我也一样。”
禽理矩轻轻放下茶杯,碧绿的茶水泛起波纹,缓缓荡漾,茶叶在水中轻轻摇曳:
“我鄙夷你们儒家的孔仲尼食古不化,认为他那一套只能适应几百年前的天下,所以天下的国君和人们大都不支持他。”
“我曾认为我这一套最是适应当今的天下,臻至完美,无需修改,可以万世不变。”
“然而变局之下,我的道理真的无需再修改了吗?”
“并非如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何理解这句话?
非理性的社会权利生产关系,决定理性的法的体系。
上层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郑治的权利,一类是思想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则指社会权力。
因此,这里的经济基础不是指金钱,不是指社会财富的量,而是一种特定的涉汇权力的性质,是组成涉汇权力的性质,也就是【基本关系】,决定特定的权利。
简而言之。
意识是物质的延伸。
用什么样的基础,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而在汉国境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在工业发展的大背景走向工业化,出现地域间的协作和分工,在自己的需求之外,种植和生产其他人需要的东西,用以售卖,并购买自己所需,这种行为客观上产生了经济流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禽理矩看到,随着工业发展,绝大多数人们封闭性的生活方式被逐步打破了。
新的生活方式迅速形成。
众多生活在城市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乡野的人们进入城区贩卖各种物资,越来越多人以此谋生,从编制草鞋、竹筐竹篮、扫把,到咸肉干、咸菜、各类蔬果,挑着竹扁担的商贩可以从长街的一头排到另一头。
金器成为生活日用的一部分,曾经珍贵的金属工具从未如此廉价,应用的如此广泛,铁制锅碗瓢盆、菜刀农具走进千家万户。
一座座为上百人提供就业的工厂建设起来,然后成千上万人为之影响,工厂门口几乎成了小商圈,每天上下班时身着统一制服聚集成群的工人汇成浅棕色的河流。
那场景,禽理矩初见时受到了不小的精神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