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四子的才情风华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976 字 4个月前

秋季,文徵明第四次应试应天,再度落榜,隐居乡里的他经朋友引荐,与比自己小二十四岁的王宠相识并结为忘年交。几人常一同游玩、吟诗作画,享受平静生活。

吴宽、李应祯和沈周三位老师均已离世,顿感寂寞。他在病中完成了对沈周文稿的整理,并写就《沈先生行状》一文。

文徵明重筑停云馆以躲避喧嚣,并在观音庵中生活两月。正德十一年他第七次应试落榜,二十余载为应试奔波却一无所获,作《失解东归口占》绝句:“七试无成只自怜,东归还逐下江船。向来罪业无人识,虚占时名二十年。”加上正德十四年和嘉靖元年的两次应试,文徵明九次应试应天府,皆未中举。屡试不第使他的性情思想发生较大转变,书文诗画艺术则愈加成熟。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尚书李充嗣巡抚吴中时,将文徵明推荐入朝。已五十四岁的文徵明此时才开启政治仕途,文徵明获授九品翰林院待诏,参与《武宗实录》的编纂。

嘉靖三年,因“大礼之争”事件,编修王思等十七人被杖打致死,杨慎等被流放戍边。文徵明因跌伤左臂门籍不在列,才幸免于此。

当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字画者众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嘉靖五年,经过三次上书乞归,他终获批准离开京城,却因潞河冰封受阻。直至次年春天冰河解冻后,才与黄佐一同乘舟南下回乡。

回到故里后的文徵明,终日与翰墨为伴,借书画自娱,还修建了玉馨山房,以艺文会友,享受隐居生活。这一时期,他少了繁杂琐事的困扰,心无旁骛,潜心于书画创作,迎来了书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徵明依然精力充沛。他与常州知府张大轮游宜兴张公洞,为白悦作《洛原草堂图》并题记。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春天,陆师道来访,二人汲泉品茗,文徵明以诗画记录。三月,他又与汤珍、王宠游竹堂寺,并为寺僧性空作水墨写意十二段。秋天,华夏携书画至苏州,文徵明为跋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颜真卿《刘中使帖》及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

文徵明为祝允明草书《赤壁赋》、米元晖《湘江烟霭图》作跋的同时,也完成了行书《千字文》的书写。

苏州天池、虎丘等地举行茶叶品评盛会,文徵明因病未能参加,但好友特地送来几种好茶让他品评,他感到十分快乐,品茶时联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出于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大发,追和了十首并作于图上。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春雨连绵,文徵明斋居无事,随意写墨兰满卷。五月十六日,他在自己书写的小楷《千字文》后加了一段小字:“时年六十有七。”此为文徵明书画纪年。

文徵明七十岁,他与汤珍、王谷祥、陆师道、彭年等人共游石湖,各有诗作,彭年撰写诗叙,文徵明作《石湖图》。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二月二十日,文徵明逝世,享年九十岁,私谥“贞献先生”。

徐祯卿,常熟人,后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 年),自幼便有师父指导学习识字与书法,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

徐祯卿天性聪颖,学文于吴宽,文学才华横溢,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出色。他早期诗作模仿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风格,16 岁时着有《新倩集》。弘治八年(1495 年),17 随的他入长洲县学。尽管才华出众,但他早年在科举之路上却屡次受挫,曾因读《离骚》有感而作《叹叹集》。

弘治十八年(1505 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他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徐祯卿终于高中进士,因其貌丑,未能进入翰林,而改授大理左寺副。

在京城,徐祯卿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开始追求汉魏和盛唐的诗风,成为“弘治十才子”之一,并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

正德五年(1510 年),因一次失囚事件,他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后期的徐祯卿信仰道教,研习养生。

徐祯卿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情韵动人,其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广为传颂。他还着有《迪功集》,《谈艺录》重在阐述“前七子”文学复古的论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正德六年(1511 年),年仅 33 岁的徐祯卿卒于京师,是吴中四才子中最早过世且享寿最短的。他的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祯卿被誉为继高启之后的“吴中诗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