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这么说,这点清淮还真就比不上,都说他脑子好使,但是跟弟妹一比啊,他也就是那框框里头的,早早的就被圈住了,再转也转不出去那个圈,哪像弟妹,那才是真正的清醒。”
席平安低头翻开策划书,使劲的压着忍不住翘起来的嘴角,笑骂了一句,
“她那就是无法无天。”
这个事,他们能提议,但是后续的一切都不是他们能够掌控的,所以一交出去,他们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县城那边工厂暂时只有豆制品业务,本来打算的是今年的麦子下来后,再开启一个糕点作坊,糕点师傅都找好了,但是军区这边的人手没有调配好,所以就耽搁了。
经过跟媳妇儿的谈话,加上因为人贩子在县城逗留的这些日子,秦清淮也仔细的考察了一番县城的情况,虽然是个不大的县城,因为偏僻,经济水平也一般,但是北方人嘛,喜欢吃面食的还是很多的,但是因为这边的天气,和小麦普遍的低产量,尤其是又要上交公粮,大家也都普遍选择产量高的作物。
所以这边还真的就没有种小麦的,除了各个工厂食堂是靠单独采购外,国营饭店,各地粮点等地的白面基本都是靠上面统一调配,但是量就那么多,就是国营饭店,那白面包子的比例也一直不多,更多的还是玉米面菜干粮,或者是两掺的菜包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各个公社的主要农作物都是玉米,其次就是高粱,黄豆,地瓜,个别的村子自己开荒,有的种了点水稻,不管收了多少,这边的政策是开荒的前五年不用交公粮,对农民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他们收的这些麦子,除去后勤留下自用的,其实也有不少,如果卖,也是不成问题的,工厂食堂什么的,平时需要的量也是不小的。
但是秦清淮想的是,既然作坊已经没开始,那怎么能让这些东西更合理的推向老百姓。
是的,老百姓。
之前的豆制品,直接面对的就是各个单位,甭管这个东西是贵是贱,家里没有工人的,还真就吃不着。
所以这次他想的是,直接弄出店面,以军区后勤的名义,类似国营饭店的样子,专门卖面食,和豆制品,以及,以后军区工厂可能会生产的东西。
当然,一个店面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事,找几个手艺好,干净利索的家属,几乎就顶起来了。
在其他地方,这种店面自然是不合适,但是这边本就是驻军的辖区,军政军民共管,所以在百姓看来,也就新鲜新鲜,却并不突兀。
而且,这么多年的战争,部队本就是让老百姓可以放心依赖的存在,所以,一切都很顺利,甚至还让附近的百姓高兴不已,这些年,驻军在这边唯一的存在感,就是守卫边境,拉练,偶尔年景不好的时候,像是前两年的雪灾,流民,这种情况就能看见部队出动,来帮助他们普通百姓。
其余的时候,部队和他们的距离挺远的,不像近几年,跟他们的联系多了一些,接地气了很多。
很多公社医院都有军医过来坐镇指导,很多百姓也都受益良多。
前两年各地兴建的学校,医院,以及各种单位设施,然后是召回退伍兵,建工厂,都有部队的影子,加上最近轰轰烈烈的人贩子事件,更是将距离都拉进了不少。
现在一听说这店面都是军区的,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退伍军人和军属,那百姓心里头就更熨帖了,原来部队并不是那高高在上的,这么贴心呢。
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店面,和不远处的供销社,国营饭店没有什么区别,要非说不一样的,那可能是新店,都窗明几净的,一进屋就是一股热气,让人从外暖到骨子里。
加上,工作人员都是未语先笑,说话也都是亲切又贴心的,这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就是不卖东西也愿意坐一会儿,说说话。
店面分成左右两间,都是热气腾腾的。
左边卖的都是面食,也不都是细粮,还有粗粮的,馒头,花卷,豆沙包,糖三角,窝头,两掺干粮,还有北方这边比较出名但是很多人家都不舍得的豆包,煎饼,发面饼,千层饼,油饼,酥饼,发糕,玉米面发糕,年糕,麻花,烧饼,油条,玉米饼,小米糕,干馍馍,这些都是现做的熟食,都能随时买到冒着热气的。
甚至还有更方便的干面条,面片,买回去回家煮了就能吃。
当然,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舍得买这些东西的,但是大部分都会买一点回去给老人孩子尝尝,毕竟像是那些细粮做的,很多家庭是舍不得做的。
不过,毕竟是县城,大部分家庭都是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工人的,家里有收入,在吃食上就能舍得一些,有时候早饭,或者时间紧的时候,这都是很方便的。
右边占地稍小一些,就简洁多了,摆的都是豆制品,豆腐,干豆腐,豆干,豆腐丝,腐乳,豆浆,豆皮,豆芽,甚至还有各种口味的大酱,一个个用干净密封的罐头瓶子,整齐的摆在柜台里,看着就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