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率部攻下荥阳的门户金堤关及周围诸县,又在大海寺设伏,一举歼灭前来镇压的隋军主力两万余人,击毙名将张须陀,威震天下。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为人豪爽仗义,在当地颇有名望。

大业七年(611 年),隋炀帝征兵伐高句丽,窦建德因其勇猛被选为二百人长。

但他目睹百姓疾苦,对隋朝的暴政深感不满,毅然投身反隋大业。

当时,山东大水,同县孙安祖妻儿饿死,县令仍逼其入伍,孙安祖一怒之下杀县令,投奔窦建德。

窦建德帮他聚集数百人,占据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后因助孙安祖起义,全家被官府杀害,窦建德悲愤交加,率麾下二百人投奔高士达的义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业十二年(616 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攻打高士达,窦建德诈降,趁郭绚不备,率精兵七千突袭,杀敌数千,缴获战马千余匹,郭绚仅率数十骑逃窜,终被斩杀。

次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立农民政权,河北郡县纷纷归附。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也是隋末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家境贫寒,却生得勇猛无畏。大业九年(613 年),他与辅公祏在齐郡聚众起义,后转战江淮地区。

杜伏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深受部下拥戴。

他们先是联合苗海潮等起义军,壮大自身力量,后在与隋军的多次交锋中屡战屡胜。

大业十二年(616 年),杜伏威率部进逼江都,与隋将陈棱率领的援兵激战,杜伏威额头中箭,仍带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大乱,随后攻下高邮、历阳,建立农民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

江淮地区的小股起义军纷纷归附,杜伏威成为江淮一带实力最强的起义军领袖。

这些农民起义军遍布大江南北,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向隋朝统治的要害,使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他们代表着广大底层百姓的心声,为求生存、谋太平,不惜与强大的隋朝官军拼死抗争,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与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