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仿佛能撼动门扉的踹门巨响,钟广鑫猛地伸出手,一把将正倚在门边偷听八卦的人拽进了屋内,严厉地说道:“洗完澡就别往外跑了,就算蹲在自家门口也不行。”
赵晓慧满脸疑惑,不禁问道:“你还记得我们楼下住的是谁吗?是不是那个当老师的人家?”
钟广鑫轻轻点头,确认道:“对,就是那家。”
赵晓慧心中的疑惑愈发强烈:“老师他们家向来和睦可亲,究竟得罪了何方神圣呢?”钟广鑫轻轻指了指她的手机,提示道:“这事儿在我们社区群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赵晓慧顺从地低下头,视线触及屏幕,果然,社区群的聊天界面热闹非凡,消息数量已逼近百条大关!
她迅速滑动屏幕,从最顶端开始细细浏览,渐渐地,整个事件的脉络在她眼前清晰起来。原来,这一切风波的源头竟是一场小小的团购活动。
随着居家隔离的时间日益延长,人们的生活日渐受到冲击。众多个体正面临着经济上的严峻挑战,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一日三餐的温饱,他们不得不鼓起勇气,踏出家门,寻求生存之道。并非人人都能拥有足够的储蓄来抵御长期的隔离措施,特别是那些肩负家庭重担、需要支撑整个家庭生计的主要支柱,他们所承受的心理与经济压力,丝毫不亚于病毒对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
尽管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该疫情的特效药物,但得益于有效的防控措施,感染病例数已呈现稳步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部分人群出于生计考虑,开始冒险外出活动。为了响应这部分人的需求,私人商贩组织的团购活动日渐频繁。然而,由于私人商贩难以逐一联系每位居民,他们便借助信息平台,创建了商品团购群组。一般而言,只有居住于配送服务覆盖区域内的居民才会被纳入这些群组并参与购物。毕竟,商家出于成本考虑,不太可能为少量商品提供单独配送服务。因此,团购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组织者的引领,他们负责汇总购买需求,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统一下单,随后静候商家将商品送至指定地点。
居住在赵晓慧家楼下的邻居,姓氏为刘,曾是一位教师,只不过早已告别了教育岗位多年。刘老师的伴侣早年离世,而他唯一的儿子天生带有残疾。凭借着本地户籍的有利条件,他们在早些时候为儿子寻觅到了一位不介意他身体条件的女子,两人结为连理并迎来了新生命。遗憾的是,孩子诞生不久,这位母亲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自那以后,刘老师与其儿子携手肩负起养育孩子的重担。时至今日,那个孩子已经比同龄的钟广鑫年长了一岁。
该事件的源头可追溯到楼下年轻人发起的团购倡议。随着社会的进步,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各类微信社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团购接力群尤为盛行。在这样的群体中,若有人主动担任组织者,并有效促成交易,便能依据交易金额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回馈。当前,物价水平持续攀升,昔日里仅需数元一斤的大米,现已跃升至十几乃至二十几元一斤的高位。至于日常消耗巨大的蔬菜与肉类,其价格更是飙升得令人咋舌。鉴于此情境,即便是组织一次规模不大的团购,所得的奖励回馈也颇为可观,少则数十元,多则近乎百元之巨。
体验到了成功滋味的11号楼9号房间的小伙子发现,这赚钱之道简直唾手可得,几乎无需付出任何额外努力。因此,他决定专职投身于团购组织,担任团长一职。他的日常工作变得异常简单:只需在微信群内发布一则团购通知,告知大家有活动正在进行,随后让参与者自由选择商品并以接龙的方式完成支付。一旦团购人数达标,他便悠然等待商品送货上门。
他的职责缩减到了仅在货物抵达楼下时前去守候,然后依据住户的门牌号,将物品一一分发给相应的买家。如此这般,利润便自然而然地流入了他的腰包,整个过程轻松惬意。
不过,这次情况却出现了转折。某日,一位商贩宣布了一项限时促销,声称商品种类繁多,且价格异常低廉。居住在11楼9号的小哥得知此消息后,心中顿时燃起了热情。他视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能让自己赚取更为丰厚的利润。于是,他迅速在社群中发起了团购,并积极向其他大型社群招募参与者。由于价格实在太过吸引人,众多人纷纷响应加入团购行列。就连那位11楼9号的小哥自己,也未能抵挡住诱惑,果断下了订单。
然而,数日过去,众人期待的包裹迟迟未见踪影。进一步检查时,惊讶地发现那位商贩的商品页面已被悄然撤下,且其联系电话也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此情此景,即便是最单纯的人也能恍然大悟——他们遭遇了欺诈行为!
位于11楼的小伙子心急如焚,因他尝试了各种方式却仍无法与那位商贩取得联系。这些商品是大家通过他组织起来的团购,若货物迟迟未至,责任自然会落到他这个团长身上。尽管团购资金从未流经他手,但事态发展至今,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设法找到商贩,要么就得自己承担起责任。总之,他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