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破弹劾

“杨大人,下官自幼敬仰英雄,常遇春大将军一直是我的楷模。可惜大将军天不假年,未能彻底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宏愿,此乃世间之大憾。下官虽微不足道,但也时刻以大将军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敢忘国忧。

故而,当皇上赐我开平伯之位时,我并未感到荣耀,反倒觉得肩上担子沉重、心中包袱沉重。我何德何能,竟敢承受“开平”二字?我深知,皇上此举定是有意为之,旨在让我秉承先辈遗志,将异族彻底逐出我大明疆土,使其永世不得踏入。

我未负圣上所托,与汉王殿下于开平城外并骑破敌,斩敌首级,亦曾暗夜潜行数百里,以寥寥数人之力,深入鞑靼大营,更俘阿鲁台之子失捏干回城。而今,鞑靼在我与汉王殿下的努力下,已然支离破碎,不久后,想必鞑靼便会湮没于大漠风沙之中。

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边关的征程,心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从此刻起,我将沿着这条道路勇往直前,永不回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仅是常遇春大将军的期望与夙愿;更是太祖高皇帝毕生追求之目标;亦是太宗文皇帝心心念念之事;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大明儿郎内心深处最殷切的期盼!

锦绣河山得来实属不易,吾辈当誓死扞卫!让大明王朝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则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终极理想!为此,哪怕前路荆棘密布、艰难险阻,我也定当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因为我深知:个人得失微不足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唯有保家卫国,方能不负先辈们的流血牺牲以及黎民百姓的殷殷重托!

常遇春大将军未竟之事业,余愿代为继之。唯有尽除漠北之威胁,方可慰其在天之灵。故而,纵使诸君弹劾不断,余亦不愿舍弃开平伯之爵位。

当今之世,鞑靼势力渐微,而瓦剌则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企图将鞑靼一举吞并。此时此刻,大明只需静观其变,坐山观虎斗即可。待到双方战火燃起之际,便是我大明军队挥师北上之时!届时,雄师浩荡,旌旗蔽日,定能大破漠北敌寇!待到凯旋归来之日,也就是我辞去开平伯爵位之时!功成身退,此乃大丈夫所为!”

小主,

我站在朝堂之上,面对着满朝文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仿佛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我心中暗自思忖:以我所言,他们应该难以找出明显破绽。既然这些人搬出常遇春来与我一较高下,那我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于是,我毫不示弱地回应道:“诸位大人,常遇春将军固然威震天下,但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所谓的‘开平伯’爵位!而是他那赫赫战功和过人谋略!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们更应以常将军为楷模,奋发图强,保家卫国!而非在此争论一些无关紧要之事!”

话音未落,朝堂上一片死寂。那些原本想要拿开平伯爵位来反驳我的大臣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至此,这场辩论以我的完胜告终。经此一役,他们再也无法利用开平伯爵位这一点来攻击我了。

杨溥就如同一只被打败了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似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和勇气。原本高傲的头颅此刻也低垂下来,眼睛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嘲笑他的失败,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然而此时此刻,真正让我关注和在意的并非那些大臣们,而是稳稳当当地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无比的朱瞻基!说到底,这些大臣们无法彻底左右我最终的命运走向,他们最多只能算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今日我是否能够安然无恙地离开这里全身而退,关键还是要取决于皇帝最后的决断啊!他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又将做出怎样的处置呢?无数个念头涌上心头,令我不禁感到忐忑不安起来……

仿佛时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一个世纪,我才终于听到朱瞻基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那口气似乎承载着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压力和疲惫,又像是他对某件事情终于放下心来的释然与解脱。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好像凝固了一般,只有他那声长长的叹息在空气中回荡。

“拟旨,开平伯李安,忠心耿耿,一心为国,每逢战事总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实乃我大明朝之栋梁,众臣子之典范!今特赏赐金百两、绸百匹、仆五十人,以示嘉奖。望诸位爱卿能以此为榜样,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共同辅佐朕治理天下,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安康。退朝!”

“臣李安如叩谢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