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潜确类书》区宇部引司马紫微《七十二福地书》云:“大面上为第五十福地,仙人柏成子治之”。宋代道书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天地宫府图”所记亦同。按:古蜀氐羌族神仙俱带有“成”字如容成子、广成子、务成子、马成子、柏成子等。大面山柏成子也是古氐羌族神仙之一。宋《太平广记》:“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青城大面山”。人们常将青城山称为“洞天福地”,这是因青城前山和后山古时为“十大洞天”之一,与赵公山这个“福地”合起来,才算是完整的“洞天福地”。于此也可看出赵公山开发的重要性了。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黑虎玄坛,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财源的神明,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传说能以役雷驭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据《辞海》记载,赵玄坛的形象是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
赵公明,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财源的神明。《封神演义》中,封赵公明为玄坛真君,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其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小主,
武财神的由来和职能: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赵公元帅,即赵公明、赵玄坛。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搜神记》和《真诰》等,都有赵公明的神迹,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才有完整的记载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道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
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修道有成,还有三个妹妹,她们分别是云霄、琼霄与碧霄。主要法宝二十四颗定海神珠。武王克殷时,赵公明原是居于峨嵋山罗浮洞的截教高人,受殷商太师闻仲礼请,辅佐殷纣王,艺高术强,周朝阐教的仙人及将领们都不是对手,接连败阵,姜子牙只好请陆压以法术将之暗杀!
殷商灭亡后,姜子牙并未封赵公明为财神,是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又称“玄坛元帅”。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四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赵公明部下为四名与负责财富的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不少人会将赵公明与其四位部下,合称五路财神,希望他们可以为信徒带来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与中央五个方位的财运!
元朝、明朝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赵公明终南山人氏,秦朝时避世在山中,虔诚修道。汉朝张道陵天师在鹤鸣山精修时,收他为徒。且让他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后,分丹与赵公明食之。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呼风唤雨,更能为信徒保命解灾,成为道教的重要护法神!
“黑面虬髯”:面部黝黑(或紫黑)当与赵公明早期形象包含的“瘟”“鬼”要素特征相关,作为其神格在叠合式建构过程中保留瘟鬼(瘟神)、鬼帅(冥神)特征的象征性痕迹。并且,黑面虬髯(浓须)的外貌特征还进一步强化了赵公明作为将帅的威猛有力形象。
“戴交脚幞头”(铁幞头):幞头,又称袱头,是宋代官帽的一种。按宋代官方舆服制度,幞头有直脚、局脚(曲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交脚幞头通常为宋代武官、将佐所戴,其形制有圆顶、方顶之分,软裹、硬裹之别。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改用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罗,涂以黑漆,俗称“军容头”。在宋代,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卒衙役都可戴交脚幞头。元代以后,这种“交脚幞头”仍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