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人认为,古人就是直接对着它下面的细口饮酒的。或者还有一种可能,觥只是指同一类形状的酒器,它本来就有大,有小。大的用来盛酒,小的就用来喝酒。
觥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在更早以前,这类酒具就是用犀牛、羚羊等大型动物的角来打磨制成的。后来也有人用玉雕成犀角的样子,来做成觥。
古人相信犀牛的角可以解毒,所以古人很喜欢觥。再加上后来角雕、玉雕等艺术的发展,让觥的外形变得越来越精致,因此它在古人宴会上就成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酒器。
由于出现的频率高,觥字后来还带出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至今我们仍在使用,那就是“觥筹交错”。这里的“筹”是指筹码,觥筹交错四个字连在一起,用来形容纸醉金迷的宴饮场面。
“觚”字读“gū”,发“孤”音。它是商朝时就已经有的一种酒具,主要是用于正式祭祀场合上的礼器。
觚的形状像是一个正立起来的喇叭,郑州博物馆里有一个蕉叶纹青铜觚,高25厘米左右,细长腰身,顶部张开像喇叭花。通体都有雕刻纹样,十分精美。
这种酒具其实除了细腰身的,还有一种粗腰身的,更为实用,商朝的老百姓也喜欢用后者来饮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细腰身的觚,最初也会被贵族用在日常生活中,往后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慢慢就变成了礼器。贵族死后,精美的青铜觚,又会和爵之类的酒具组成一组青铜冥器,作为他们的陪葬。
“斛”读“hú”,发“壶”音。这个就是古代的一种量器,长方形,口小底大。古人用它来称量大米、豆类,甚至是珍珠和酒。
一斛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一斗按现在的算法大约是12.5斤。按照这种说法,一斛等于六十多斤。所以斛只能作为盛酒的器,用它来直接喝,就太不方便了。
小结一下,“觞觥觚斛”四个字的发音,就应该是“伤工孤胡”。
觞,就是带耳的椭圆形浅底的酒碗,它的大小比另一种酒具“盏”要稍大一点。
觥,就是兽角形的杯子,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开口朝上,细一头开口朝下。这种杯子有漆、金、银、铜、玉等质地的。唯有陶制的觥,活人不可用,因为那是冥器。
觚,是一种灯台状的,顶部呈喇叭形的酒器。腰身细长的是礼器的一种,腰身粗壮的是商代平民爱用的酒具。
斛,古代的量具。可以用来各种物品,自然也可以用来量酒。
除了以上四种酒具,古代还有尊、杯、盏、爵、壶等酒具。最早出现的,是炎帝时期的陶制酒具。
上古时代中国人烧陶的技术就已经出神入化了,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我国上古时期酒器中的珍品。这个杯子的形状和商朝的觚十分相似,因杯壁薄得像鸡蛋壳得名。
进入商朝时期,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了起来,所以青铜酒器渐渐成了主流,于是就有了爵、觚和尊。爵前面我们说到过,它的形状是带高足的觞的变体。
以前中国拍三国时代以前的古装剧,老是让剧中人用它来喝酒。但是爵的上部开口处都铸有两个“钉”状柱子,用它直接喝酒非常不便。
因此观众时常困惑,演员用“爵”来喝酒时,难道不怕被那两个“小柱子”戳到眼睛吗?何况出土的青铜爵,一只往往重达五至七斤,古代人为什么要这么重的酒具喝酒呢?
于是后来有人推测,爵也是用来盛酒,而不是直接喝酒的。它底部有高足,可以像鼎一样架起来,底部用火给酒加热。而上面的“小钉子”,是倒酒的时候用来控制酒水流出的方向的。
“爵”看上去比较“高科技”,因为它既可以温酒,又可以滤酒。“觚”看上去造型典雅,摆在餐台上也比较好看。
“尊”看上去有点像过去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