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根源,始也;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安住,止也;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心性住而不动,为之胎息也。
真正的胎息,是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迷者不识正理,心田未静,心妄动何达胎息境界。不识先后者,幻化无边虚境,空持假象,差之千万里。经文隐喻,照本宣科则入迷盲。 凡种生物,莫离气生,命不离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运动者,莫非神气之灵觉知觉也;神住则气失觉知也。
胎者元其神,息者住其心,自心性也。修行者达到境界,能住息而不生心念,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念在于息,念头即住,自得神气归根矣。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忘记呼吸,但不是不呼吸了。 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迷雾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加理解。有人认为,至人之息以踵,就以为是用脚后跟呼吸,强加意念去想脚后跟的呼吸方法;有的意念肚脐呼吸、皮肤呼吸,错误的认为胎息境界是不用口鼻呼吸。想方设法断了自然口鼻呼吸,于是开始强行训练闭气法,喜求达到最高境界,妄想达到胎息,憋的脸红眼鼓、眼冒金星、头眩晕、心发嗔、杂心贪圣;急求闭气,盲而行之,自害而不知。因此,希望迷雾修炼胎息者能够醒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许多人把胎息与龟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呼吸,其实龟息功是武当道家修炼内功的一种修为功法,又名“玄武定”、“龟息真定功”,由潜心、潜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组成。
《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记载,境界高的人呼吸与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纳,根本没有接受到气的根本精华,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气是吸收到胸前,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绪,气不能入丹田,仍旧有很大的精华没有吸收,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从鼻子呼吸气纳入到后脚根,使气之精华为我所用,将人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到最佳境界。
而唐泽身负的另一绝学睡经也是初入门槛了,所以他现在可以说是一天除了吃饭以外连睡觉都在修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道是“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烟里长存乐,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玄。”
此外,唐泽又去找大师兄求了些五行遁术的修炼法门,大师兄还顺便找了个适合丢丢的法门一起给他。
中国旧时方士所谓五遁之法,是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五行遁术——金木水火土。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钦 、 罗公远 、 张果 之流,及《晋书》女巫 章丹 、 陈琳 等术,皆本此。谓为神仙,其实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八章第三节:“后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变化隐遁及白日飞昇而死者,道书谓之尸解,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唐泽也决定了他的武道修炼方向,他有着完美的先天肉搏体质,就像《说唐》里对李元霸的描述一样,“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
而他练炁的资质也是万中无一,简单来说就是量大。拿五人小组做对比的话,安欣和黎想体内的炁是一方池塘,那么丢丢和汪筱就是一湾湖泊,而唐泽就可以说是长江黄河了。
综合考虑下他就准备把自己练成一个人形兵器,隔得远就拿狙,中距离就单手加特林,近了就利用五行遁术“神鬼莫测”的效果去贴脸开大。
而大师兄给丢丢的法门则是一套名为“寒冰真气”的绝顶内功,可将自身的气化作至阴至寒的真气,此功法在炁的加成下可以瞬间将人冻僵,还能配合着女人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