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铁矿石所剩不多,在没开发到新矿脉之前,必须省着点用了!
人祸能防,天灾不能躲。
老天爷总会在你想不到的地方跟你开个玩笑。
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确实能让你难受一阵。
陈东把最后的矿石收集好,转身下了山。
这次要做的铁箱和以往不一样,既要保证透气性,又要保证储水性。
把这两个相悖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推翻了几个方案以后,陈东最终选择滴沉式种植箱。
陈东用黄泥塑出模具,每个箱子长宽高均为一米五。
之所以做这么高,是要在水面以上做出透气层,保证不会烂根。
关键部分是箱子内部的一块可移动铁板。
陈东又塑出两个泥坯,做成比铁箱子小一圈的箅子,再用最细的柳树枝,在上面扎上密密麻麻的孔。
这孔洞不需要多规则,但必须足够小。
这既是透气孔,又是疏水孔。
一旦孔洞太大,原本的水存不住,水稻容易干死。
这活儿不费力气,但是很费眼睛。
扎完第一个箅子,陈东满眼都是小星星。
此时,炉里的铁水已经烧好,借着火钳子拿出坩埚,稍微冷却一些以后,立马把铁水灌进去。
水稻不光需要铁元素,还需要其他微量元素。
反复捶打会让杂质析出,导致元素流失。
这种铁箱子,更类似于一种生铁的存在,唯一的弊端是,这玩意的韧性极差,塑性基本为0。
通过这种浇筑,陈东先后做了几个铁箱子和箅子。
这箅子才是核心,不敢有丝毫马虎。
陈东先做了渗水试验,一斤水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渗光。
渗水的速度得到极好地控制,储水性就有了保障。
在箅子和箱底的部位是中空状态,渗出来的水会存在底部,保证根茎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而箱壁的孔洞则充当着透气口的作用,确保水稻根茎会正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