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代守城不是光在城墙内外设防就完了,这只能算作战场的一部分,实际上,守城方还会在野外险地驻扎,利用地形不断威胁进攻方后方和侧翼,形成掎角之势,迫使攻城方进行比城市战伤亡更大的野地拉锯。
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推演,再加上炎华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下内卷了十几个世纪,这套战略已经非常成熟了。
此外,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只要守城方做足准备,攻城压力就会非常大:
大部分时候,只要时间允许,对威胁比较大的敌人,懂兵法的将领守城都是从【坚壁清野,以挫敌锐】开始,即,将一切对敌军有价值的东西都运进城,就算运不进城也要当场毁掉,譬如城外有村镇建筑,敌人就可能藏匿,有塔,敌人就会了望,有仓库,敌人就会得到物资,有竹林树丛,更会被敌人用于造箭造攻城器械,所以,守城第一步,要把城邑周边变成焦土。
例如古书《襄阳守城录》记载,公元1206年的襄阳之战,守城大将赵淳下令“江北清野”,将樊城军民老幼全部转入江南,拆毁城外的房屋和浮桥,拆除后的木料运回城中当柴烧。
更有甚者还会在城外水源处下毒。
对此,古人早有钻研,如清代《武备辑要》中就反复提及向井中、河中投毒,并引用了三个成功战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向泾水投毒;二是公元600年隋军在泉水中投毒,击败突厥步迦可汗;三是宋将刘锜在颍水上游投毒,击退金兵。
这里面肯定有夸大,上述三个案例的时代的人绝拿不出能污染整条河的毒物。
但古人早就懂得通过污染水源给敌人造成后勤困难,这点上是确认无疑的。
而且许多时候,守城方都是物资充沛的,这才是古代攻城最大的难点:
二十一世纪西方那些所谓的“末日生存狂”和炎华先民比起来都有些小儿科,这片大地上的人早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崩塌”经验,懂得以坞堡、城镇为单位应对末日级灾难,他们非常清楚极端情况下该怎么做,当然也懂得如何储备哪些物资。
像晚明《救命书》中,就列了一份详细的后勤补给清单,不仅告诉人们要储备哪些物资,包括硝石、硫磺、木炭、粮食、草料、油盐等,还告诉人们组织里必须有哪些人才,包括铁匠、木匠、泥水匠、纸札匠、裁缝、漆匠、编竹匠、民壮等。
只要照着这些前辈经验办,辅以地形、策略,哪怕连朝廷都没了,乡镇坞堡自守依旧绰绰有余,守城守到士兵老死也不是不可能。
如宋末钓鱼城之战,从公元1227年打到1279年,足足坚守40年左右。
“喀喇。”
陆大古当然没那么多时间跟本历史线的敌人耗。
但与上场任务公元前两百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经过近十四个世纪的演化,很多战略战术都已在本历史线人手中成熟,和已经无法被炸药包轻易“开罐”的城墙一样,敌人变了,还用老眼光看对手,是要出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