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河村名彝语传,居民委会新设立。
地理特征成背景,块河村名久流传。
探寻:块河村的岁月足迹
一
块河的源头
我踏上了铜都街道西南方的土地,来到了块河村。宁静如诗的村庄,如画卷般展开,村委会驻地的大花地小组就坐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依偎在块河温柔的怀抱中。村子的名字正是源于这条河,它见证了村庄的诞生,也承载着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走进大花地小组,我被这里的热情所感染。村民们见到我,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坐下,为我讲述关于块河的源头,那是一个关于河流与生命交织的古老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铜都地区连年旱灾,河水断流,庄稼枯萎,村民们生活困苦。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仙子降临人间,她看到村民们的生活如此艰难,便心生怜悯。仙子决定用她的神力,在这片土地上开凿一条河流,为村民们带来生机与希望。
于是,仙子轻拂,衣袖带起仙尘点点,在铜都街道西南的地方,开凿出了块河。河水清澈见底,蜿蜒曲折,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穿梭在山川之间。河水滋润了大地,使得庄稼茁壮成长,村民们的生活逐渐好转。
随着时间的流逝,仙子的传奇在岁月的织锦中织就了块河村的民间史诗。村民们口耳相传,将这个故事一代代传承下来。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坐在村头的石凳上,点起篝火,讲述着这个关于河流与生命的古老传说。
块河的源头,不仅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更是时间的印记,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之上。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古老的传说。河流的水流,潺潺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仙子的故事,让人心生敬畏。
我在村民们热情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块河的深厚情感。他们对这条河流的敬仰,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是对生命之源的感恩。在这片土地上,河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块河村的历史变迁,也孕育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站在块河之畔,我凝望着那波光粼粼的河水,心中充满了对这块土地的敬意。块河的故事,如同时间的印记,永远不会消失。它将继续流淌,将块河村的希望与梦想,带向更远的未来。
二
历史的足迹
块河村的历史长卷,犹如一条蜿蜒的龙脉,承载着千年的岁月,源远流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清朝时期的东川府向化里,到民国时期的巧家县乌龙乡,再到1952年的会泽县块河乡,每一次行政的变更都是村庄发展的见证,是时光的痕迹,是历史的回响。
在清朝时期,块河村隶属于东川府向化里,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它在历史的长卷中烙下了独特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国时期,块河村划归巧家县乌龙乡,这里开始有了更多的外来交流,村庄的经济和文化开始逐渐繁荣。
1952年,块河村迎来了新的变革,它被划归会泽县块河乡,这标志着村庄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这一年,块河村开启了新纪元,村民们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1956年,块河村划归东川矿区后,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据资料记载,该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在当年有了显着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9元,主要得益于种养业的发展。1958年,块河村成为东川市的一部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然而,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止。1959年,块河村被划归乌龙人民公社,成立了块河大队。1962年,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块河村从乌龙公社划出,成立了独立的块河人民公社。这一年,块河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块河村随公社并入达贝区,设为块河乡。1988年,块河乡改为村公所,隶属于新村镇。2000年,块河村正式更名为块河村民委员会,继续隶属于新村镇。
2005年,乡镇合并,块河村所在的区域改为铜都镇,块河村民委员会成为铜都镇的一部分。2011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块河村民委员会改称为铜都街道块河村民委员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块河村的名字虽然几经变更,但它的精神内核却始终未变。村民们勤劳朴实,团结一心,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书写着无数令人赞叹的奇迹。每一块沉默的石头,每一片肥沃的土地,都默默见证着块河村从贫困中崛起,走向富裕的辉煌历程。
如今,站在块河村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块河村的故事,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村庄的兴衰变迁,也激励着新一代的村民们继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
大花地的记忆
大花地村民小组,村民亲切地称之为三组,它不仅是村委会的所在地,更是块河村的历史文化中心。这里曾是一片棉花的海洋,每当夏季来临,成片的棉花田里,花朵硕大,洁白如雪,远眺仿佛是一片云海,美不胜收。因此,村民们赋予了这片土地一个美丽的名字——“大花地”。
民国初年,大花地小组见证了村民们无数的温馨记忆,这些记忆犹如岁月精心绘制的长卷,徐徐展现,仿佛可以触摸到那些过去的美好时光。
那时的大花地,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耕种,孩子们在这里嬉戏,老人们在这里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阳光洒在棉花田上,一片金黄,那是丰收的希望,也是村民们勤劳的结晶。
在大花地的记忆里,有一群勤劳的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开垦着这片土地。他们种植棉花、水稻,养殖家禽,虽然生活艰辛,但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每当棉花盛开时节,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那是大花地的味道,也是村民们共同的味道。
孩子们的笑声在大花地回荡,他们在这里追逐嬉戏,无忧无虑地成长。村头的石井旁,总有几个孩子提着水桶,一边嬉闹一边帮忙打水。老人们则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大花地的记忆里,还有那些古老的节日庆典。春节期间,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舞龙舞狮,鞭炮齐鸣,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村庄。中秋节时,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份团圆和温馨,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民国初年的那些温馨记忆,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花地的棉花田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村民们的心中。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大花地,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气息。那些古老的房屋、石板路、水井,都仿佛在诉说着大花地曾经的故事。而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村民们,他们的后代,也在这里继续传承着这份记忆,让大花地的小组史,成为块河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四
干田的希望
干田村民小组,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四组,这个名字源于村子附近的旱田。这些旱田因为缺乏灌溉水源,而得名“干田”。这里的地势相对较高,土地干燥,但村民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民国初年,干田村民小组正式建村。那时的干田,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但村民们并没有被这片贫瘠所吓倒。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旱地种植的作物,如玉米、小麦和豆类。虽然种植条件艰苦,但村民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善着土地的肥力,逐渐使这片旱田变得生机勃勃。
在干田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温馨的故事。每当春天来临,村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早早地起床,背起锄头,拿起种子,踏着露水,走向田野。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辛勤地耕作,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夏日的干田,骄阳似火,但村民们依旧坚守在田地里。他们用汗水浇灌着每一寸土地,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在干田,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村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
秋收时节,干田的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垂下,小麦穗头饱满,豆角挂满枝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季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干田的夜晚,是村民们放松的时刻。他们围坐在村头的石凳上,谈论着这一天的收获,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人们会讲述一些关于干田的故事,年轻人们则会讨论着未来的计划。这些故事和计划,如同星星点点的光芒,照亮了干田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田村民小组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兴办了学校、医疗设施,使得村子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着提高。干田的希望,不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村民们精神层面的富足。
如今,干田的孩子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怀揣着梦想,走出村庄,去更广阔的天地追求自己的未来。而干田的村民们,则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祖先的智慧,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干田的希望与未来。
站在干田的田野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乡村情怀。干田的希望,就像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永远生机勃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五
干塘子的故事
干塘子村民小组,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五组,它的名字由来颇为有趣。最初,这里是一片靠近村庄的水塘,清澈的湖水滋养着周边的田野,村民们在这里洗衣、灌溉,水塘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自然因素如降水量减少和蒸发增加,以及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和水源改变,水塘逐渐干涸,不再具备原有的功能。于是,村民们将这片土地改作耕地,用于种植粮食和蔬菜,水塘的名字也因此被简化为“干塘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民国初年,干塘子村民小组正式建村。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村民们讲述关于水塘的古老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的诉说,它们承载着干塘子村民们的记忆和情感,成为了村庄文化的一部分。
在干塘子的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关于水塘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水塘是由一位美丽的仙女所化,她降临凡间,带来了丰富的水源,滋润了这片土地,使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仙女离去时,留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村民们种下这颗种子,水塘便永远地存在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水塘逐渐变得干涸,仙女的故事也成了传说。村民们开始讲述新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的是他们在水塘边的生活点滴。他们讲述着在水塘中嬉戏的童年,讲述着在水塘边洗衣服、聊天的日子,讲述着在水塘边举办的庆祝活动和节日庆典。
干塘子的故事中,还有许多关于村庄变迁的故事。村民们讲述了村庄从水塘边的渔村发展成为农业村庄的过程,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将干涸的水塘变成肥沃的耕地。这些故事充满了坚韧和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干塘子人。
在干塘子的故事里,也有许多关于村庄英雄的故事。有那些在自然灾害中勇敢救援的村民,有那些在困难时期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有那些在农业生产中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的能手。这些英雄们的事迹,成为了干塘子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塘子村民小组经历了许多变化。水塘虽然已经干涸,但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对水的敬畏之心,他们会在村庄的角落里挖小池塘,种植莲花,以此来纪念那段水塘的故事。而村庄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干塘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村民们会定期举办讲故事活动,邀请老一辈的村民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村庄的历史,传承村庄的文化。干塘子的故事,宛如一首跨越时光的赞歌,唱响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六
小窑箐的传承
小窑箐村民小组,村民们习惯称之为六组,这个名字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遥远的过去,这个位于山箐深处的村落,曾是一片烧木炭的繁忙之地。村民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在这里建起了一个个小窑,将木材转化为木炭,供应周边地区的需求。因此,这个山箐便被命名为“小窑箐”。
民国初年,小窑箐村民小组正式建村。自那时起,村民们便在这里传承着烧炭的古老技艺,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传承。
在小窑箐的历史长河中,烧炭技艺成为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他们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从选材、切割、堆垛到封窑、冷却、出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和汗水。
村民们深知,烧炭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树木,尊重自然规律,确保烧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他们的心中,烧炭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小窑箐的烧炭技艺,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烧炭方法。这种技艺不仅能够提高木炭的燃烧效率,还能够保证木炭的品质。在村民们的手中,每一块木炭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