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荀子入秦2

秦昭王一听到百姓、对统治者在他们身上施加约束不仅不反感直至反抗,还能对这种束缚行为回应以欢快,心中不由得啧啧称奇,遂即对于荀子所强调的‘礼义治天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急切的问道:“那请问先生,这个‘礼义’是什么,可以详细的教于寡人听吗?”

荀子看到秦昭王如此礼贤下士的请教自己,心里面很是感动乃至激动,这个和他一贯倡导的‘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相得益彰,所以也不藏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说道:“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欲望:婴儿想要吃奶,孩童需要玩具;成年男子想要娶上妻子,赚取钱财生活富足,把官做大拥有权利;人到老了想要儿孙绕膝,香火延续;就是死的时候,也都想要一个不错的棺木得以埋葬自己。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欲望和追求、满足欲望的一生;人在,欲望就在,人亡欲望才能灭绝!所以在欲望得不到满足之时,一个人就不得不去追求;而这种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和限度,就一定会发生争斗;但是一旦发生争斗,必将会引起混乱,一个国家发生混乱就会陷入艰难的困境。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有欲望的人很多,而满足欲望的物质条件却很少,那这个矛盾又该怎么处理呢?所以人就要分出等级贵贱。因为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这个是上天注定的事情,谁都不能改变!所以古代的圣王为了防止自己的国家发生混乱,所以才制定了礼义给人们划定等级和名分,使人们有的贫穷、有的富裕,有人高贵、有人卑贱,然后再教导他们遵守礼义而各安其道,不要惹是生非,这个就是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啊!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用法家治国,盲目的用严刑峻法奴役和控制百姓,双眼只盯着国家要强大,然后再弱肉强食其他的国家,而不注重支撑这个良好局面的基层人民的幸福感,只是一味地在需要的时候利用他们、掠夺他们,那么最终——即使是再强大再所向无敌的国家,也都会被自己国家的人所颠覆;再坚固的城池,也都会被自己人从内部给攻破的!”

荀子的一席话,打开了秦王对于让秦人如何遵守社会制度的另一认知,他在心中暗暗忖度,“原来,除了严刑峻法的硬办法,还可以用制定礼义,给人划定等级和名分的软办法,让人各安其道,各守本分!”

为了让所有秦人,无一遗漏的登上帝国一统天下的隆隆战车,秦国不得不用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虽然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但老秦人自不必说,新秦人总是畏之如虎。秦国在占领了新的土地之后,总是会不时出现举里(亭)逃离、甚至是举县(城)逃离的情况,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礼义”的方法得以解决,那将是助力秦国一统天下的又一道阳谋、国之大策。

兴奋之余,秦王又接着问道:“请问先生,那么按照礼义之方法,君臣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

“终于问到重点了!”荀子心中暗道:“虽然儒家讲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最轻的君主如果不采用你的主张,那你何以为最贵的民服务呢?!”为此,荀子专门在面见秦王之前,对君主篇章,做了一个详细和扎实的专题,这次终于是有的放矢了。

荀子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地说道:

“君臣之间相处,首先是以礼义确定君臣名分。有德行的君主和臣子,他们的职责和地位是明确的,臣子对上能够尊重君主,对下能够热爱人民,君主对于臣子能够以礼待之,这样贵贱等级的区别就明晰了,然后职责分工明确,君主和臣子就能和睦相处。”

“其次是确定臣子的职责本分。臣子和百姓必须都恪尽职守,不准游手好闲到处游荡、骗吃骗喝,要积极从事农耕生产并节俭度日,这样一个国家的财富就能慢慢的积累下来,达到百姓富足、国库充盈。臣子行使公职权力要听从君主的安排,不得擅自行使,也不能互相串通指使,即结党营私,这样君主就能够有效的统一民力进而控制他们;臣子和百姓恪守本分各安其职,就能保证自己丰衣足食,按照等级的不同确定俸禄的多寡,爵位以及相应的官服配饰要规范明确,不得僭越;君主要做到法度严明,谨言慎行,设立规章制度让臣子百姓了解并遵守。”

“再次是确定主从的尊卑和身份地位。臣子保持君主的尊重和恩宠、守住自己的官位、终身不被君主讨厌抛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你,你就恭敬而谦逊;君主宠信你,你就谨慎而谦虚;君主重用你,你就谨慎守职,而更加的按照君主早就制定好的法度行事;君主亲近你,你就要百般的顺从但不产生邪念;君主疏远你,你仍然要保持专一的忠诚而不能背叛君主;君主如果斥责罢免你,你就要内心自责而恐惧,但是绝对不能产生怨恨之心。”

“还有一点是,为臣为下者一定要顺从。服从君主的命令,说有利于君主的话,做有利于君主的事,叫做顺从,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不利于君主的言行,叫做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但是却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诚,违抗君主的命令又不利于君主,叫做篡夺谋逆;不顾君主的荣辱,不顾国家的得失,只是无原则地苟且偷生去迎合君主,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官职俸禄,然后再去豢养结交党羽,这种人叫做国贼。严格遵守以上几点的我儒家学子,如果做君主的臣子,君主可以高枕无忧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君臣臣的说法了。这种凡事都以君主为核心的提法学说,秦王听了之后,当然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认同。在他的心中,互相串通指使者、豢养结交党羽之国贼,不就说的是他的舅公魏冉嘛!

既然“礼义”这么好,那秦国的“法制”怎么办?秦王急于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接着追问道:“秦国的法制已经实行上百年了,并且在它的作用之下,秦国由弱变强,逐渐称雄列国,法制在秦国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如若施行礼义治国,那么法制又该怎么办呢?”

荀子虽然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但是也不否认法制在现实治国实践中的作用,所以早就在消化吸收法家学派思想的基础之上,对礼义治国和法制治国有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此,荀子从容回答秦王道:

“具体在执行的过程中,君主首先要剥夺仕子的生活物质来源,从而干涉他们的思想独立和行为自由,让他们不得不成为君主的附庸,‘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u0027,以成为御用臣子和文人而自豪,而不是孤芳自赏般,清高的去隐居起来质疑国事;然后君主再按照礼义、公平而不偏私的去施舍臣子和仕子,以官职地位和爵位俸禄。礼义在一个家庭之中,要教导做父亲的宽厚仁爱而有礼节;做儿子的要敬爱父母而极有礼貌;做哥哥要仁慈地爱护弟弟而付出自己的友爱;做弟弟要恭敬顺服而一丝不苟;做丈夫要尽力取得功业而不放荡淫乱,尽力亲近妻子而又有一定的界限;做妻子的,丈夫遵行礼义就温柔顺从的听命侍候他,丈夫不遵行礼义就诚惶诚恐而独自保持肃敬。”

“维护等级贵贱秩序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法制的特点是通过赏和罚来维护等级秩序,起到的也只不过是\u0027暴察之威\u0027,只能起一时的功效,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引来反抗和暴动;而礼义是通过潜移默化,教化育人把等级贵贱深植于一个人的骨子里面,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规范约束一个人不着强力、不漏痕迹,就能让他乖乖的按照君主制定的轨道行走,也就少了很多的逆反,这就是\u0027道德之威\u0027的强大之处。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但是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所谓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义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着,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所以说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u0027霸\u0027,而不能成\u0027王\u0027。以礼为主,礼法兼施,礼义是法制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

荀子公正严密、有理有据的礼义治国为主,又兼顾刑法的这番论述,让秦昭王深深的叹服,同时,对他的治国御臣之术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在秦王正在考虑,是否留任荀子在秦国任职的时候,张禄很敏锐的看出了端倪。

张禄心想:自己刚刚送走了魏冉,坐稳了秦相,可不能再给包括荀子在内的任何人机会,让他们顶了自己的位置的!

张禄比一般人看的都远,他明白:虽然荀子年纪已老,身体已衰,应该是不可能胜任,需要极大地体力才能玩转的秦国领政相国之职的;但是荀子有学生啊,老师老了,自己不能干,却可以推荐学生来干。

张禄是何等的明悟睿智之人,怎么可能会在这一点上马虎呢?!于是赶在秦王有所决断之前,赶紧顾左右而言他般狡黠的率先开口进言,道:

“荀子大师之学说高论,真乃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安邦定国、长治久安之良策也!但是放眼当今天下,列国之间攻伐交恶不断,宛如大鱼吃小鱼,而虾米,也早已被小鱼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下的给吞下去了;如此的你死我活、竞争惨烈的列国存亡之秋,保国尚且没有余力,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干先生所说的——教化世人、以礼义道德劝谏百姓向善,从而使国家最终无比强大的圣君之事的!如果一意孤行去干这件事,我恐怕国家的百姓,一个个都被教化成仁人君子了,但是国却没了;亡国后的仁人君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国的顺民,这不是为了别人他国做了嫁衣了吗?!况且,一个只知道向善的民族和国家是不能打仗的,是打不了硬仗的。更何况我大秦在秦法的治理之下,正在日日强大、夜夜翻新,用一个还未知的、不知道是否会真的起作用的方略策论,去取代一个已经被现实给证明过的、让秦国的的确确已经富强了的秦法治国,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是不明智的!先生的治国理想如果是放在和平年代,天下一统的周王朝,那么再辅之以律法,必定是能够称王天下多少代,都绰绰有余的策略啊!”

的确,用一个未知的高明“礼义治国”策略,去替代一个看似不怎么高明,但却是已经改变了秦国现实,使得秦国得到实惠的“严刑峻法治国”策略,秦王自问,他不敢冒这个险。

荀子还要再行辩论,更加的详述自己的学说主张,可是已经被张禄给抢了话语权的秦昭王,却已经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他于荀子之前开口,说道:“先生的学说,不可谓不精深广博,用意深远。于而今乃至之前的诸子百家之学说,堪称集大成之总结,是再次的提炼、升华、提高也。寡人今日许诺:如果是秦国将来能够一统天下,必定用先生之策以王天下,让天下人对秦国的统治应之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