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听到荀彧的话,眼中掠过一丝惊喜,脸上却神色如常,拱手道:“在下刘琦,表字伯瑜,见过荀兄。”
荀彧微笑道:“刚刚听到伯瑜的文章,体裁别具一格,文章主旨又直抒胸臆,在下佩服。”
刘琦很是谦逊,摆手道:“诗文小道,不值一提。”
他话锋一转,问道:“荀兄是荀家高足,在下久仰大名。只是兄长在朝中担任守宫令,怎么有闲暇来龙门山呢?”
荀彧一副郁闷模样,叹息道:“正如伯瑜文章中提及的,兴亡百姓皆苦。现在朝中乱成了一锅粥,地方上又各自为政,看着太糟心。闲来无事,到龙门山闲逛解闷,没想到碰到了伯瑜。”
刘琦说道:“局势虽然糟心,可是我相信,总会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荀彧沉声道:“伯瑜太乐观了。”
刘琦耸了耸肩,说道:“悲观是一天,乐观也是一天,与其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不如脚踏实地的做事。毕竟现在的政局,你我都解决不了。”
“做不到,就自暴自弃吗?”
“不!”
“要做好分内之事,时刻准备。”
“我一向认为,匡扶汉室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做,是我们去做了才有希望匡扶汉室。先贤曾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刘琦一副乐观模样,很笃定的道:“只要有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勇气,必定能闯出一条路。”
荀彧听完后愣了下。
他快三十岁的年纪,才华出众,满腹经纶,一出仕就在朝廷的中枢担任守宫令,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人。
恰是如此,他看到很多人。
也见过很多争斗。
即便如此,荀彧看到现在的时局混乱,内心也是悲愤无奈,没有刘琦看得开。
荀彧看着刘琦,心中惊叹。
之前在洛阳,他听到蔡邕对刘琦的赞许,也知道了刘琦的诗文造诣,知道刘琦诗文双绝,只是荀彧也没放在心上,毕竟吟诗作赋对治国没用。
现在,荀彧才知道眼前的人不简单。
荀彧一脸钦佩的神色,拱手道:“伯瑜的一番话,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论及境界,我不及你多矣。”
刘琦谦虚道:“荀兄过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