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刘枭的才能与功绩显而易见,但关于他是否适合直接登基为帝的问题,刘炎心中却始终存有一丝犹豫。
直到最近,刘枭仅凭两三万精兵,奇迹般地击溃了北凉的三十万大军,又在何川穹叛乱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仅救驾有功,还彻底平定了叛乱,这一系列壮举终于让刘炎觉得,时机已然成熟。
恰逢此时,刘炎自己在界山庄经历了一番身心的磨砺与挑战,对权力的渴望与执着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渴望归隐田园,享受宁静晚年的心境。
于是,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余尚书……”
刘炎的目光转向了一旁的余谦,这位礼部尚书,历来是朝中处理立储、登基等大事的关键人物:“待我们返回京城后,你需代朕起草退位诏书,并着手准备武王登基的相关事宜。朕将退居太上皇之位,从此颐养天年,享受那份迟来的闲适与安宁。”
余谦微微抬额,脸上闪过一丝意外之色,显然未曾料到陛下召见自己竟是为了如此重大的决定,连忙恭敬地拱手回应:“臣,遵旨。”
作为礼部尚书,他深知立储与登基之事繁琐复杂,需精心筹备,前后至少需要一月有余的时间。
刘炎提前与他商议,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希望尽早启动交接程序,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权力交接,悄然在君臣二人的默契中拉开了序幕。
对于皇帝决定将帝位传于刘枭,余谦内心是赞同的。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陛下的一个明智选择。
皇帝年事已高,近年来对朝政的热情早已大不如前,心思更多地放在了修身养性之上。
反观武王刘枭,能力超群,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朝廷上下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由他一手操办。
尽管名义上仍是皇长子,但实际上,刘枭早已行使着皇帝的职权,深得朝野上下的敬仰与拥戴。
皇帝此时选择退位,无疑是一件水到渠成、顺应天意的事情。
“行了,你退下吧。”
刘炎轻轻摆了摆手,语气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轻松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