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京城,暖风吹拂,本应是一片祥和之景。然而,近日多地接连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虽说很快被镇压,但农民揭竿而起背后反映出的民生疾苦,却如阴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因为连年战争损耗、大规模水利修缮等事务,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急需开源节流,以解燃眉之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税收改革这一议题被紧急提上朝堂议程,今日朝会便就此展开激烈讨论。
早在朝会之前,以工部尚书李大人为首的改革派,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国家现行税收制度已成为阻碍发展的沉重枷锁,急需破旧立新。
李大人心里清楚,推行如此重大的改革,必须要有得力之人牵头,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突破重重阻碍。他听闻苏然在科举时面对突发火灾,镇定自若组织灭火,又坚决抵制作弊行为,展现出非凡的见识与担当;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也时常关注民生,所提见解独到深刻,在一众年轻官员中脱颖而出。
于是,李大人特意挑了个闲适的午后,轻车简从,亲自前往苏然府邸拜访。
书房内,茶香袅袅。李大人开门见山,神色凝重。
“苏贤侄,当今国家局势,内有民生凋敝,外有潜在忧患,实在是内忧外患。”他微微停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现行的税收制度,施行多年,积弊已久,已然到了非改不可的危急关头。”
他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向苏然,“我留意你许久了,你心怀苍生,平日里对民生事务见解深刻,且才思敏捷,应变自如。”李大人目光中满是期许,“不知你愿不愿与我等一同为这场改革出谋划策,挽国家于危局?”
苏然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闪过一丝激动,很快又恢复了沉稳。他起身,恭敬地向李大人拱手行礼。
“李大人如此信任苏然,苏然深感荣幸。”苏然语气诚恳,“只是这改革之路,必定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大人既然决意改革,不知可有初步的方向与思路?”
李大人欣慰地点点头。
“我这些时日反复思量,当下农民赋税过重,苦不堪言。”李大人眉头微皱,流露出对百姓的关切,“而商业又被繁杂税目束缚了手脚。所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商业发展,或许是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他稍作停顿,神色变得有些凝重,“但具体如何实施,怎样平衡各方利益,还需细细谋划。”
苏然目光炯炯,接过话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