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背锅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陵城内关于漕帮的传说渐渐流传开来。曾经那个盛极一时的漕帮,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只留下人们口中的故事和无尽的唏嘘。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终结。不知过了多久,金陵城又悄然出现了一个漕帮,只是这个漕帮与之前的已大不相同。他们吸取了前车之鉴,行事低调谨慎,再没有参与进漕运事宜之中,仿佛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团体,在金陵城的角落里默默存在着。

漕帮虽被灭,但漕运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却不能因此而中断。好在漕运都指挥使迅速行动,很快就选定了新的人选监督漕运。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漕运在他们的管理下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食依旧通过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供应宫廷消费、百官俸禄以及军饷支付等。

只是,漕帮在这江湖中经营多年,其背后所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大,相关人员实在太多。漕帮被灭,就相当于动了这些人的财路,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那些曾经依靠漕帮谋取利益的各方势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因此,忠顺王一行还未到京城,朝堂上,因为忠顺王灭杀漕帮一事,已经吵翻天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一帮文臣,纷纷上书弹劾忠顺王,指责他行事鲁莽,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滥杀无辜,且容易造成漕运混乱不顾及朝堂大局,贸然剿灭漕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认为,漕帮虽有不法之处,但也应徐徐图之,而非采取如此血腥暴力的手段,这不仅会激起江湖的动荡,还会让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受损。

而其他官员并没有为忠顺王求情,甚至是说话的都没有,毕竟杀了那么多人,且没有任何实质证据。不过漕帮灭不灭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只担心自己的钱袋子会不会丢失了

小主,

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漕帮的问题由来已久,确实需要加以整治,但忠顺王此举也确实有些操之过急,引发了不必要的麻烦。他看着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大臣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皇帝的沉默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凝重,御史大夫见皇帝没有处置忠顺王的意思,心中暗忖,绝不能让此事就这般轻描淡写揭过,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御史大夫再度出班,手持奏疏,言辞恳切地求皇帝处置赵轩。他清了清嗓子,高声奏道:“陛下,忠勇伯赵轩,身为朝廷重臣,当日伴忠顺王出行,却未能尽劝阻之责。漕帮一事,本可另有缓和之法,他却任由忠顺王大开杀戒,致金陵城内生灵涂炭,如此惨剧,他难辞其咎。臣恳请陛下,撤销其忠勇伯爵位,将他贬为庶民,以正朝纲,以抚民心。”说罢,伏地叩首,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镇国公一直静听众人言辞,见形势对赵轩愈发不利,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臣愿为忠勇伯赵轩说几句公道话。当日情形,臣亦有所耳闻。漕帮之患由来已久,其在金陵一带作威作福,肆意截留漕粮,致前线将士军需时有短缺,更有甚者,与江湖匪类勾结,妄图扰乱地方治安,危及社稷安稳。忠顺王决意整治,实乃顺应大势。”

镇国公微微顿了顿,目光扫向众人,接着道:“赵轩伴忠顺王出行,其间多次委婉进谏,望王爷斟酌缓急、周全行事,怎奈王爷剿匪心切,未全然采纳。但赵轩已尽臣下本分,臣可担保。且赵轩才能卓越,这些年为朝廷诸多事务劳心劳力,屡立战功,于国有大益。如今若仅因未能劝阻成功,便要将他贬为庶民,撤销爵位,实乃朝廷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