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徐光启

此人精通算学、农学、火器、天文、水利等等,简直让朱由检爱不释手,恨不得多张两张嘴,同徐爱卿多吃几顿饭。

而徐光启也的确也朱由检提供了一些眼下急需的东西。

高产的粮种——甘薯。

徐光启长于沿海之地,许久之前便接触到了这一海外传入的粮种,并对之进行了一定研究,知晓甘薯播种收获之技巧。

除此之外,徐光启也受天子恩遇,大胆提出了希望改良火器的请求。

“朝廷火器久缺陈腐,一者是因工部等处有贪腐之迹,庸官昏吏居上,侵吞国资。”

“二者……则是我朝匠户之制度,使得匠人无心用事,总是敷衍塞责,更无费心开发新火器之人。”

小主,

“这个朕是知道的。”

比起农务,朱由检更加了解与军务有关之事。

毕竟他亲领了勇士营,事事过手,自然了解朝廷兵器制造中的问题。

“朕已经许诺过兵仗局的匠人,只要能减少损耗,提高火器制造的效率,朕便每月按功劳给他们赏银,若有创新者,当即去除户籍桎梏,其子荫国子监!”

朱由检是深谙“若要人做事,必给人前程好处”这道理的。

“依先生言,那朕只是对兵仗局调整,还远远不够……且徐徐图之,若于国有利,朕是不怕改祖制,更不怕千秋万岁后,被太祖训斥的!”

徐光启闻言便道,“陛下聪慧敢当,胸中自有丘壑,臣感佩万千!”

朱由检起身,又是沉吟一阵。

他初闻徐光启擅长农事,本是想派其去陕西,行推广甘薯之事。

然而与之谈论了这么久,却是舍不得放任如此大才之人去那样的地方了。

陕西之乱,

朱由检心知肚明。

苦水浸透的地方,又怎么会害怕钦差呢?

只要是个富贵的,能掏出粮食来的,就有可能在路上受到袭扰。

况且陕西本就边疆,在秦地任职之官员,大多为进士中排名较后、或是直接由举人推官补缺而上。

其人才能且先不论,却因出身并未足够清贵,而受到士林排挤,又有天灾连年,哪怕用心任事,每年考成也是勉强,故而秦地官员,大多自觉前程无望,做事敷衍,只顾逢迎,以求找机会逃离陕西,前往中原富庶之县为官。

像朱由检知道的,右都御史朱童蒙巡抚延绥时,便为阿谀魏忠贤,而“减饷以助殿工”,克扣本就稀缺的榆林等镇军饷,好让魏忠贤来修三大殿,使得生活已是凄惨的榆林等军镇士卒,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