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上官仪这样,虽然入了佛门,但是不剃发的就叫做“在家居士”。
顾名思义,光头和尚叫出家人,有头发的就是没出家的,但是又在寺庙修行佛法的人士。
从这个寺庙,会收留许多像上官仪这样逃难的人,带发修行就能看的出来。
这个寺庙的和尚,是真的“以善为本”。
因为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唐朝,想当和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剃个头就行了,是有律法明文规定的,起码得成年。
因为和尚不用缴纳赋税,还要参加兵役,还得是真心皈依佛门才行。
朝廷也不傻,就算佛门收了你,也得经过朝廷的考试。
考试及格后会颁发度牒,只有获得度牒才算是合法的僧人,才能正式剃度出家。
但是九岁的上官仪,就直接被主持收下了。
这完全是大业十三年的时候,天下到处都是起义军,到处都是叛乱,谁管你寺庙的和尚是不是多一个少一个。
而且主持自己也知道,养着像上官仪这样一群“在家居士”,将来肯定还俗。
但还是养着了,并且来者不拒,完全是出于这位主持的慈悲为怀。
虽然上官仪只是在寺庙待了不到一年,但却认识了很多高僧。
只因为上官仪曾经待过的这个寺庙,是隋朝很有名的寺庙,出了不知道多少得道高僧。
甚至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僧人,去挂单,还有参学。
挂单,就是云游和尚去借宿,把自己的衣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
参学,就是别的寺庙的和尚僧人,来到你的寺庙和你谈论佛法,向你请教问题。
而上官仪待过的这个寺庙,那是来者不拒!
足可见这个寺庙之大,香火之鼎盛。
玄奘和法琳都曾经去过这个寺庙参学,而且还对上官仪印象深刻。
因为上官仪是“神童”!
别人看几年都看不懂的经文佛书,他一个月就想明白怎么回事。
每当寺庙来参学的僧人和尚,他都会跟着在一边听,或者跟着讨论。
而玄奘和法琳,他们两人更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