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李恪大王又作诗了

底层有底层的法则,上层有上层的规矩。

底层的法则其实比上层的规矩还简单点,最多就是挨骂多点,挨打多点。

如今的大唐,明令禁止杀贱民和奴隶,所以底层不至于死。

上层就不一样了,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一人获罪,全家乃至全族都会被连累。

不管曾经是多么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都会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所以大唐的很多底层人,不是不知道反抗,而是法则就这样。

忍着就忍着,就算自己现在过得不如意,只要我努努力,自己的孩子孙子,总有一天会脱离这样的生活。

所以大唐的民间侠客们,只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侠客,最爱行侠仗义。

因为他们不明白行侠仗义的第一条大忌,就是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要斩草除根。

如果你现在只是打了一顿这个欺压良善的恶人,看在你的武力威胁下,恶人不会继续作恶。

一但你走了,他就会加倍的报复回去。

李恪被小白这么一说,更看不下去了,直接回到了船屋。

自汉朝开始,就有成熟的楼船技术,到了隋炀帝在位,因为给他造龙舟的原因,反而还变相的促进了长安造船业的技术。

而到了大唐,船更是分为了货船、客船、游船。

李恪这次坐的就是游船,不算船身的空间,还额外建了两层楼。

李世民一登基就没钱,肯定不会造船出游,李恪这船还是隋炀帝在位时期造的船。

李恪看得出来,这船很久没开了,因为很多地方只是被打扫干净,发霉的地方都被遮挡起来。

如果定期开的船,肯定会保养的很好,何况这还是皇室的船。

整艘船,除了李恪、上官仪、白云、杨马、青衣、苏敏,剩下的就是几名宫女和十几名锦衣卫。

其余的侍卫全部在岸上,散开保护在李恪游船的附近。

正如李恪和上官仪聊的,长安到洛阳,也不是只有水路。

广通渠的河边,是被纤夫们用脚走出来的纤夫路,再往外就是牛车和裸车走出来的车路。

来来往往那么多商队,锦衣卫们也得提前开路,让商队都离远点。

到了傍晚时分,船就走了八十里的河路。

天色慢慢变黑,纤夫们就不拉船了,李恪的船也就停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