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商海济世之谋

大明正德年间,那金灿灿的阳光宛如轻柔的薄纱,悠悠地洒落在京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武宗皇帝虽钟情于游乐之事,然在一众朝臣的尽心辅佐之下,朝政大体上仍能维持稳定之态。

百姓们的生活日渐安稳,就如同解冻的溪流,缓缓流淌……

商业领域也如春天的花朵,萌发出新的生机。

就在这繁华如锦的京城之中,林羽这名青年才俊,于商业的广袤天地里初露峥嵘。

他身姿挺拔如松,双目炯炯有神。那明亮的眼眸中仿佛藏着璀璨星河,不时闪烁出非凡的智慧之光,举手投足间更透着无畏的勇气。

彼时的京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看似繁华喧嚣,可在这表象之下,商业竞争的暗流却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暗涌不息。

在陈崇那奢华的绸缎庄后堂,烛火摇曳,以绸缎商陈崇和瓷器商钱福为首的保守势力正秘密聚首。

这后堂布置得金碧辉煌,却透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陈崇那肥胖的身躯宛如胀满气的皮球,瘫坐在雕花大椅上。满脸横肉随着他每一次转动的心思而抖动,那对狭小却透着精光的眼睛里,满是精明与狡黠。

“哼!此不知天高地厚之林羽,竟敢于吾等地盘兴风作浪!”

钱福身材短小精悍,站在一旁,那滴溜溜转个不停的眼珠子里,尽是商人的世故与算计。

“陈兄,吾等断不可令此黄口小儿坏吾等之好事!前几日,吾店中之高价瓷器,皆因彼所扶持之新瓷而无人问津。”

陈崇猛地一拍扶手,站起身来,怒喝:

“岂有此理!吾等于这京城苦心经营数载,安能容此小辈如此张狂!”

钱福凑上前去,压低声音:

“陈兄莫躁,吾等须谋一万全之策,好好惩治于彼。”

一日,风和日丽,京城那闻名遐迩的醉月楼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林羽与他的挚友、户部侍郎赵然并肩踏入楼中。

他们沿着雕花的楼梯,缓缓走进雅间。

刚一踏入,窗外那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声便隐隐传来。

林羽眉头紧锁,满面忧色,对着赵然沉重地开口:

“赵兄,汝且观今之商业之状,看似繁花似锦、昌盛繁荣,实则隐患如蚁穴密布。

彼陈崇、钱福之徒暗中囤积货物,肆意哄抬物价,百姓为其所扰,苦不堪言。若长此以往,此所谓之繁荣不过昙花一现,难以长久维系。

此非独关乎百姓之苦乐,更关乎吾大明之根基命脉,断不可任其如此胡为!”

赵然手轻轻抚着茶杯,微微点头,神色肃穆地应道:

“林兄,汝之所言甚是在理。但此事犹如一团乱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切不可鲁莽行事。陛下虽说喜爱游乐,可也是心怀百姓之人,倘若知晓此事,想必会支持吾等为百姓谋取福祉之举。”

林羽陷入沉思,良久之后,他的眼中倏地闪过坚定的光芒,决然说道:

“吾已下定决心,先从瓷器行业入手,打破此僵持之局!”

此后,林羽每日早出晚归,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

他逢人便打听,不论是富贾巨商,还是街边的小商小贩,亦或是各类工匠师傅,皆不放过。

这一日,他在嘈杂的集市中,瞧见一位贩卖杂货的商贩,赶忙凑上前去,抱拳施礼:

“此位兄台,在下林羽,欲向您探询一位技艺精湛之瓷器匠人,不知兄台可曾有所闻?”

那商贩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摇摇头:

“未曾听闻,公子您还是去别处问问吧。”

林羽谢过之后,又继续寻觅。

时而,他在幽静的小巷里,偶遇一位隐世的行家。

林羽恭恭敬敬地作揖,虚心请教:

“前辈,晚辈林羽,正在寻找一位瓷器匠人,还望前辈指点一二。”

行家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

“吾倒是略知一二,不过……”

林羽连忙道:“前辈但说无妨,若能得您相助,晚辈感激不尽。”

行家这才道出些许线索。

如此这般,林羽不辞辛劳,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一个偏僻的胡同深处,林羽碰到一位正在修补器物的老工匠。

林羽上前说明来意,老工匠抬眼打量着他,沉默片刻后说道:

“观汝心诚,老夫便告知于汝。于西街之破落小院中,有一李姓老师傅,其手艺甚精,然久被埋没。”

林羽大喜过望,连连道谢,赶忙朝着西街奔去,终是寻得了那位手艺精湛却被埋没的瓷器匠人李老师傅。

林羽亲自登门,言辞恳切:

“李师傅,吾林羽深知您之手艺堪称绝妙,然为那奸商钱福所困。吾此番前来,乃欲助您重振瓷器之业。

您仅需依吾之法改良工艺,削减成本,吾担保您之瓷器销路无忧。

此非独为您之生计,更为使吾大明之瓷器于商潮中立足,重现往昔之辉煌!”

李老师傅听后,眼中燃起希望的火花,激动得双手颤抖,声音哽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大人,若果真能如此,老朽定当拼了此把老身骨,竭尽所能!想吾大明之瓷器,本就应令天下人皆可享用,却为那奸商所困。而今有大人相助,实乃瓷器业之幸事,百姓之福泽啊!”

在林羽的全力扶持下,李师傅日夜埋首于窑炉之间,苦心钻研,不断改进瓷器烧制的方法。

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满满的期待;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深深的沮丧。

然而,他们从未言弃。

李师傅常常对林羽说道:“林大人,此法子恐怕是不行,可吾等不能放弃啊!”

林羽总是鼓励他:“李师傅,莫急,再想想,定能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窑厂时,他们迎来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