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激昂之后,心方归隐

风雨成画 卷帘惊月色 2030 字 6小时前

肖隽、林远、曾行、汪泉和路虎,一路上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终于抵达信州境内。因为是秘密前来,所以他们暂时不进入信州城。

路虎带着一群人去了城外自己经常落脚休息的隐秘山洞。

因为路虎对信州比较熟悉,所以肖隽让路虎给他讲了有关信州的事情。

信州,乃是一处备受瞩目的战略要冲,其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往西而行,一条宽阔大道笔直延伸,可一路畅通无阻直达西塞国;朝东望去,则与繁华昌盛的京城紧密相连,犹如两颗璀璨明珠遥相呼应。

向北远眺,广袤无垠的北疆大地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而向南展望,那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仿佛能尽收眼底,令人心驰神往。

正因如此,此地常年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各路商人。无论是自西方远道而来的西塞商人,还是从北方风尘仆仆而至的北疆商贩,他们都频繁地穿梭于信州城的大街小巷之中。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和驻足,信州城内的旅店数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可谓多如繁星。

街头巷尾,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香气四溢的特色小吃更是数不胜数,挑逗着人们的味蕾。

此外,丰富多彩的玩乐活动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而那纸醉金迷的烟花柳巷之地也是鳞次栉比,吸引着无数寻欢作乐之人流连忘返。

现在的信州知府叫于通,是王永一手提拔的。在信州百姓的眼里,于通可以说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好官。

他勤于公务,时常在田间与百姓们交流,还因地制宜,让百姓们根据田地的位置种植相应的粮食和农作物。

而且对百姓们也从来不强加干涉,也不会误他们的农时,更不会加收赋税。因此,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因为有了好官,信州成了乐土,所以以前逃走的流民也纷纷回到了家乡。对于这些流民,于通拿出府库的银钱帮助他们建房,还给他们划了土地,让他们得以生存。

别的州府的流民听闻信州乃是一处人杰地灵的福地之后,犹如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向信州。面对这汹涌而来的人流,于通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仁爱之心。

他不辞辛劳地深入了解每一个流民的专长与技能,并倾尽全力去协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在信州城内,那些令人心生怜悯的乞丐和无依无靠的孤儿已然销声匿迹。原来,于通独具匠心地建立起了一所专门用于收容和管理孤儿的育童馆。

在育童馆里,孤儿们不仅能够享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更有博学多才的先生们悉心教导他们读书识字、明理知义。

而对于整个信州百姓的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于通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举措。

他时常亲自带领着城中那些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先生们穿梭于乡间邻里之间,耐心细致地向广大乡民传授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以及礼仪规范。

无论是母慈子孝的传统美德,还是侍奉双亲的孝道大义;亦或是兄友弟恭的和睦相处之道,都在于通及其团队的言传身教下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信州地区地势开阔平坦,广袤无垠的原野中有众多肥沃丰饶之地。于是乎,于通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广泛种植各类粮食作物。

历经数年坚持不懈的精心治理,现今的信州可谓是处处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家家户户的粮桶都装得满满的,颗粒归仓;而信州那规模宏大的粮仓亦是堆积如山,充盈无比。

对于在信州行商的人员,于通不仅从来不会加以为难,而且还经常想尽办法来解决他们的不时之需。因此,各种商行店铺也琳琅满目。

但是,七年前的信州可不是如今这样和乐。

萧山在这里担任知府时,目的就只有一个,搜刮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