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且隋 玄武季 2626 字 2个月前

他们首站的目标,涿郡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白青,在天空中陪伴阿布他们飞了好远,最终在阿布的挥手中折返而回,慢慢消失在远天云层之中。

春秋时,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

到了隋朝,在邗沟的基础上,两代皇帝大幅度扩修延展,遂成。

时人,称这条运河,御河。

御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西到东都洛阳,全长三千六百多里。

御河,后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大中国古代的三项最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隋王朝,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军事行动的目的。

一统天下之后,原本一直在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长江流域南移。

大隋先是定都长安,后又迁都洛阳,其政治中心绝不可能伴随经济发展而南移。

因此,为了加强对富庶经济区的联系和管理,同时让南方富足的粮食等物资调剂北方,再加上帝国对北方边境治安维稳的需要,扩修贯通南北的运河就成为必行之举。

御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山阳渎,又称甘沟,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径直向南,到江都,西南接长江。

江南河,北起京口,南至余杭,广十余丈,全长八百余里。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

御河的北端大码头,就在涿郡城外涿鹿山下的涿水河边,此地名曰通天桥。

通天桥没有桥,而是有一座天下闻名的码头。

通天桥是大隋国家最北端的漕运起点,也是一个商业交通要冲,自然以码头为核心,生成一座大镇。

站在涿鹿山高处,鸟瞰通天桥,却见:

人烟稠密,店铺林立,街道纵横。

装载货物的牛车、行色匆匆的力工、骑着牲口的游商、闲庭信步的游人、留恋店铺的妇孺……像一条条涌动在街市中的河流。

他们,流淌在通天桥或通往涿郡城、或通往塞外的大道上。

叫卖声、牛叫声、马蹄声、车轮声、骂街声、尖叫声、嬉笑声、歌声、胡笳声……

再看那涿水连接的御河里,漕船、客船、商船、游船、货船云集,往来不绝,首尾相接。

河道拥挤,千帆尽落;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码头上的衙役,乘着一种叫游艇的小艇,穿梭在大小船只之间,指挥交通。

有的满载货物,顺流西去;有的正靠岸停泊,紧张地卸着货物。

阿布带领的庞大商队,并没有能引起这座繁华大镇的任何波动。

像阿布这样的商队,仅仅是一支稍微大一点的商队罢了。

随着大隋的稳定和繁荣,来自域外的商队多了去了,像突厥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室韦人、契丹人、新罗人、百济人、倭国人的商队,动辄过千。

甚至,有时候因为入关人员太多,会被关口的官员限制颁发通行身牌。

阿布他们,自然是住进了自家在通天桥的产业里。

和在高句丽王都城不一样,这里的店铺只有自家产业,再无老王家陪嫁的产业了。

通天桥的亨德利,格局是照着王都城昌鑫隆产业的格局置办的。

可即使如此,一下子这么多人,住下来肯定不够。

还好,先行的狐带着人早已经在近左租下了两处客栈,才勉强将众人安顿下来。

要将所有的货物、行李装上货船,还需要一点时间。

阿布索性下令,修整一晚,明早登船。

于是,好多第一次来到大隋繁华之地的塞外土鳖们,胡乱收拾一番,便三三两两的去这繁华大镇体验一番。

穿越后的阿布,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传说中的涿郡城,可一点也没有记忆中的古都的辉煌雄壮,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一点的郡城罢了,格局和营州城没什么两样。

阿布觉得,这涿郡城还没有通天桥的热闹和痛快。

这次出来,阿布是和突第齐喆老爷子一起带队的。

老爷子毕竟年岁大了,尽管才四十多岁,可一路马背劳顿,身子骨也是疲乏的紧,所以早早就歇着了。

于是,阿布带着胡图鲁等一干卫队,谢绝了突厥人和波斯人的晚宴邀请,早早地趁着下午阳光,就在这通天桥的码头和街道上闲逛起来。

走着看着,不时地带着大家品尝着涿郡的地方小吃。

在繁华码头不远处的一个街道里,一个榨油坊引起了阿布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