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惊变

区区几个月,国库里便收缴上来了六百多万两银子,而这还只是查抄了一部分劣绅而已,据杨嗣昌估计,如果将再过一两年,新政彻底在浙直推广到基层后,至少能为朝廷创收五千万两白银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在前些年从天而降五千万两落在大明国库里,他朱由检有信心一路平推到黄台吉的老巢,再接着平推到朝鲜。

当然,前提是这些钱能用到该用的地方。

目前,明廷中央直属的力量在十二万左右,其中两万京营属于王牌,剩下的十万是来到江南后招募的新军,是完全依照大夏那套模式练成的,额定火器装备率高达七成,而京营更是纯火器部队,配备的是江南自造的燧发铳和军刺。

不过现在新军面临的问题是火器产量跟不上兵员数量,除了新军和几支主力部队外,其余的士卒还是拿着老旧的火绳枪。

江南的手工业很是昌盛,这里本就是大明的陪都,根本不缺能工巧匠,明廷在学佛山兵工厂的模式搞了两个军械局之后,薪资给到位那些工匠都很卖力,像“佛山造”火铳并未形成代差,这里的匠人是完全可以仿制的。

无非就是因为缺乏优质燧石,导致火枪的激发率差些,军刺不够结实,没那么耐用而已。

实际上“苏钢”的品质极高,如果不惜成本是完全可以造出跟大夏品质相当的军刺,只不过太过于耗费银子。

这大明新军算是把夏军学了个遍,像火铳这种制式武器就不用说了,夏军的轻便步战炮也被江南仿制了,一旦被动员起来,江南的军工能力还是可以的,整个浙直的军械产量基本能和佛山兵工厂持平。

杨嗣昌其实不想这么快跟夏军对决,如果再有一年的缓冲期,他有信心让每一名军士都装备上“江南造”燧发枪,只可惜事不遂人愿,人家大夏不会在那白等。

经过明廷要员讨论之后,决定向宁锦增援两万新军,同时向驻守浙江的兵部尚书张镜心麾下再增派三万人马,其中包括两万京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由于火器产量不够,剩下的七万步卒装备的还是火绳枪,有些人只能分到三眼铳,拿这种老式火器上战场都没有资格跟人家夏军过招,只是送死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