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踏马也行?”
看完王琼带过来的书信之后,杨少峰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世界太魔幻了。
大明的货币竟然不够用了?
以京城为例子。
根据户部统计的结果来看,洪武四年六月的时候,京城的市面上大概有三十万贯宝钞在流通。
可是洪武四年八月的时候,市面上流通的宝钞就降到了二十五万贯。
随之而来的就是货物交易市场开始动荡,隐隐有崩溃的迹象。
因为货币流通量的降低,钱的价值会被推高,体现在市面上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会升高。
但是货物的生产成本在货币的购买力升高之前就已经支出。
也就是说,货物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
举个例子。
正常情况下,一只鸡的养殖成本是二十文钱,出售价格是二十五文钱。
当货币价值被人为拉升以后,买家更希望用十文钱去买鸡。
与之对应的,则是养鸡的成本一直都是二十文,卖十文就意味着亏到了姥姥家。
反映到市场上面就是卖鸡的不愿意卖,买鸡的不愿意买。
再下一步的反应则是养鸡的不愿意养,想买鸡的也买不到。
市场动荡由此而生。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例子,实际上由“钱荒”而导致的动荡远不止这么简单,由此而产生的破坏也更加惨烈。
再比如说,北宋时期也曾产生过“钱荒”。
“十室九空,钱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
可巧不巧的是,大明的钱荒发生在东南一带,而北宋的钱荒也同样发生在最富庶的东南地区,其他地区钱荒现象并不显着,甚至西北地区还产生了由于钱多而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非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
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北宋时期的钱荒,表面看来是北宋朝廷从民间回收的货币数量多过市面流通所需要数量,实际上,北宋一直处于严重的货币外流。
至于说钱到哪儿去了……
当时的棒子,猴子,辽,金,蒙古,再加上什么马六甲、三佛齐、占城之类的,这些地方的宋钱远比他们自己发行的货币更值钱。
大明现在几乎也是同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