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朱皇帝和马皇后安排朱标监国的时候,杨少峰则是在登州府的府衙里琢磨着怎么坑老朱。
没办法,登州府现在的情况有点儿复杂。
首先就是被调走了好几个知县。
这个很好理解。
朱重八那个老登早就看着大明的官老爷们不顺眼。
毕竟大明朝的官老爷们属实有点儿太坑。
贪些钱粮也就算了,关键是那些官老爷们是既贪又懒。
即便是朱皇帝杀一批换一批,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效果十分有限。
再加上大明朝堂和地方衙门都缺少官老爷也是事实,所以朱皇帝就算再怎么不爽也只能强行忍耐。
可是有了宁阳县和登州府就不一样了。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朱重八那个老登已经从登州府里调走了四个知县再加六个县丞。
四个知县算是平调,六个县丞却是实打实的升官。
按照朱重八那个老登的说法就是,登州府的人手比较合用。
除了不适合弄到朝堂上当牛做马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缺点。
然后,朱皇帝又从江南调过来四个知县外加六个县丞。
这就让杨少峰的心里很是不舒服。
一年抽几个,一年抽几个,本官这登州府是你朱重八的人才培养基地?
其次就是登州府的晒盐事业。
登州府的盐田事业发展远比杨少峰的预估还要快。
因为已经有胆子大的百姓试着自己开辟盐田。
而当百姓开辟出来的盐田成功产盐,并且达到登州盐课司和榷场课的验收标准,从而依靠榷场赚到了第一笔钱之后,百姓开辟盐田的风浪就开始愈演愈烈。
对于登州府的百姓而言,利用盐田晒盐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但是对于杨少峰而言,百姓开辟盐田就意味着麻烦事要变多。
比如说百姓之间争抢盐田。
比如说百姓盐田的管理和税收。
再比如说登州府的百姓会越来越有钱,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除去这两点之外,登州府的道路,植树,从山西迁移过来的百姓如何安置,山区百姓如何发展果树经济,往登州复制罐头工坊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
越想越是头疼,杨少峰干脆把招远县送来的公文撇到一旁,又恨恨的呸了一声道:“刘进学这个狗东西也学坏了。”
锦儿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拿起小火炉上的水壶给杨少峰的茶盏里添好了水,笑道:“大抵是因为相公不是什么好人吧,所以这登州府十个知县才会跟着学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