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江东取士,科举制的萌芽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太学的士子,都学习经学。

经学又在世家豪门的掌控下,他们世代钻营,垄断了解释权。

什么《论语》注解,四书五经的注解,弄出来一大堆。

好端端的圣人之言,经过他们的学习垄断以后,变成一家之言。

无论是弘农杨氏,还是汝南袁氏,都是经学世家。

汉灵帝的“鸿都门学”,开辟尺牍、辞赋及鸟篆等课程。

文章、辞赋、书法出彩之人,也能为官。

这无疑打破了汉朝取士的传统,汉灵帝也被钉在文人的耻辱柱上。

“鸿都门学”成为他荒诞不羁的罪证,被批判到尘埃里。

随着疆土的扩大,孙权同样面临着取士的难题。

北方的曹操直接硬刚,采取“唯才是举”之政。

孙权能想到的妥善办法,自然是“科举制”。

通过层层考试,筛选出需要的人才。不说绝对公平,但相对公平。

如今识字、读书,懂得经学之人,大都是士族、豪绅出身。

孙权开“科举”,也不会招募到多少寒门的人才。

但他目前需要的治理地方的“人才”,而不是扶持寒门削弱世家。

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前,张口闭口打压世家,实在是狂妄到没边。

这和给曹魏送江山,没有本质的区别。

董卓一个粗汉在用人上,都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史评:“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尚书周毖、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人,一一被提拔起来。

董卓还直接平地一声雷似的,一口气提拔毫无官历的荀爽为司空。

这些人都是天下名士,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曾受到党锢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