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朱棣迁都北京与故宫的辉煌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1952 字 4个月前

以故宫为例,这榫卯结构的优点那真是数都数不过来。它让故宫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稳定性,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定海神针”。在科技方面,它可不比现代的高科技逊色。不用一颗铁钉,全凭木头之间的巧妙结合,就能造出如此宏伟的宫殿,这不是科技是什么?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真正的“黑科技”!

您瞧瞧,这榫卯结构,是不是厉害得让人拍案叫绝?

蒯祥的工作得到了朱棣的高度赞赏。朱棣要求两位工匠同时在一扇门上施展技艺,蒯祥雕刻的花朵竟能“比活的还娇艳”,令朱棣赞叹不已。

蒯祥作为主要的设计师和组织者,负责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的把控以及重要结构和工艺的决策。蔡信、杨青等其他工匠,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特定区域的建造、砖石木材的加工和安装、装饰细节的雕琢等。他们各自凭借自己的专长和经验,相互协作,共同推进故宫的建设进程。

规划设计,要在元朝故宫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建和创新,既要保留原有的格局和风格,又要融入明朝的特色和需求。蒯祥带领工匠们对元朝故宫的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测量,精心绘制了新的建筑蓝图。

在施工过程中,财力的投入堪称巨大。为了建造这座宏伟的宫殿,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量优质的建筑材料。

珍贵的楠木成为了首选。为了获取这些稀有的楠木,工人们深入南方的深山老林,那里路途艰险,环境恶劣。他们要面对陡峭的山势、茂密的丛林以及各种未知的危险。历经千辛万苦采伐之后,还需克服重重困难将其运输出来。往往需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步艰难前行。

小主,

石材多来自北京周边的山区,然而,这些巨大的石料开采并非易事。开采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精心规划,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确保石料的完整性和质量。运输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巨大的石料重量惊人,运输难度极高。据史料记载,仅运输一块石料,就需要动用数万名劳工。在沿途开凿道路,利用冬季泼水成冰的方法拖拽前行。劳工们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精力,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

整个工程所需的砖瓦数量也是极为庞大。这些砖瓦来自全国各地的窑厂,经过精心烧制,再通过陆路和水路运输到北京。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砖瓦不受损坏,这也需要精心的包装和保护。

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费的财力难以估量。无数的钱财被投入其中,用于采购材料、支付工匠工钱、组织运输等各个环节。人力方面,更是不计其数。从工匠到劳工,从设计师到管理人员,数以万计的人们参与其中。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为故宫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动用了超过百万的劳工,正是这举国之力的投入,才使得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故宫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南北长约 961 米,东西宽约 753 米,四面围有高 10 米的城墙,城外有宽 52 米的护城河。其宫殿建筑总面积达 15 万平方米,房屋九千余间。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三大殿巍峨壮观,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周围环绕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以及东西六宫等宫殿群。

宫殿建筑采用了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画和金箔贴饰,工艺精湛,美轮美奂。故宫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髓。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接见群臣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高约 35 米,是紫禁城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建筑风格雄伟壮丽,殿内装饰金碧辉煌,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则常用于举行殿试等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