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永乐大典巨着的诞生与沧桑变迁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503 字 4个月前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第二年,即 1403 年,一项震古烁今的文化工程恢弘开篇——编纂《永乐大典》。

由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解缙(1369 年-1415 年),江西吉安府吉水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县。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进士,曾任江西安福州判官、太史院校书郎等职,后被贬为广东东莞县尹;父亲解开科举选拔为二魁为监,五知贡举,元末明初时曾担任江西、广东等地乡试考官,回乡后重建鉴湖书院;母亲高妙莹则是一位“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的才女。

解缙年少聪颖,洪武四年,父母开始教他认字,此时他已具备过目不忘、应口成诵的本领。七岁能赋诗,十岁日诵数千言且终身不忘,十三岁尽读四书诸经,并能贯穿其义理,文思溢发。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江西省乡试,夺得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得中三甲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他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青睐,常侍从左右。一日,朱元璋向他表示恩如父子,应知无不言,解缙即日便上书万言的《大庖西封事》,还上呈了包括参井田之法等内容的《太平十策》。

解缙素来与兵部尚书沈溍不和,曾因到兵部索要差役办事时言语轻慢,遭沈溍告状,被朱元璋改任为监察御史。之后他因深陷“李善长案”这一政治旋涡,又为好友代笔写鸣冤奏折,还草拟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朱元璋借解父解开觐见之机,让其带解缙回江西,继续做学问,为期十年,同时交给他几项修书任务。

回乡后的解缙埋头修书,完成了勘误《元史》、修正《宋书》、删定《礼经》等工作。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解缙赴京吊唁却遭弹劾,被指责违背先皇旨意及犯下人伦大罪,论罪当诛,幸得建文帝网开一面,改充军至甘肃河州卫。他给董伦写信求助,在董伦推荐下,建文元年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待诏。

朱棣即位后,解缙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升任为正六品的翰林侍读,不久与黄淮、杨士奇、胡广等七人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学士,参与朝廷重要政务,作用如同首辅。他先后受命担任重修《太祖实录》的总裁官、编撰《永乐大典》以及《古今列女传》。期间解缙晋升为翰林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官品升为正五品,他与其他六人还获赐五品公服,他们的妻室也得到了徐皇后的接见。

姚广孝(1335 年-1418 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永乐二年(1404 年)明成祖朱棣赐名广孝。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家族世代行医,曾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若是落榜则出家从佛。至正八年(1348 年),由于家庭再难供他读书,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至正十二年(1352 年)正式削发为僧。

姚广孝先是师从径山寺愚庵智及,进修禅学,深得佛法,后又与灵应观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在交往过程中吸收道家之长,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他涉猎广泛,对儒、道乃至兵家之学都颇感兴趣,还与王宾、高启等诗文名家交情深厚。

洪武十五年(1382 年)八月,马皇后逝世,朱元璋亲选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并令其跟从侍奉燕王朱棣。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逐次削藩之策,姚广孝鼓动燕王朱棣起兵夺位。朱棣依照他的谋划,暗中挑选兵将和智谋之士,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在地上蓄养家禽以掩盖府内动静,并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院练兵、地下暗室铸造兵器。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七日,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脸色大变,姚广孝称此为吉兆,有飞龙在天之意,消除了朱棣的顾虑,使其决意发动“靖难之役”。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北平被围时,他安抚兵民,加强守御,击退朝廷进犯。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姚广孝借预言稳定军心。之后因兵力有限,燕军难以长期驻守攻下的城邑,当得知“京师空虚,燕军可直捣京师”的情报后,姚广孝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朱棣接受建议并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受到重用。永乐二年(1404 年)四月,他接受太子少师官职,辅导太子朱高炽、皇长孙朱瞻基。之后受命监修《明太祖实录》,又动员两千余人参与纂修《永乐大典》。

编纂《永乐大典》初设在北京的文渊阁。汇聚了当时天下最顶尖的学者和文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投身于编纂《永乐大典》,主要还是依靠人工用毛笔书写完成的,并未大规模使用印刷术。

据相关记载,朱棣决心修一部巨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小主,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