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朱元璋的三十一载帝业风云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993 字 4个月前

朱元璋出身一介草民,曾经历乞讨生活,饱经世间沧桑。他在战火中砥砺前行,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于 1368 年建立大明王朝,并开启了长达 31 年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其统治手段之严厉,对于官吏的管理严谨呀,尤其是对朝廷官员的惩治与整顿,堪称铁血无情。他所制定的律法严苛至极,规定贪污 60 两银子以上就要被剥皮实草,此等刑罚令人毛骨悚然。

开国功臣们,曾为大明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许多功臣却未能善终。蓝玉曾北征蒙古,为大明立下不朽功勋。但因其居功自傲,触怒龙颜,最终被以谋反罪处死,受牵连被诛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

胡惟庸,作为丞相,权倾朝野,却被朱元璋以谋逆之罪处置,牵连被杀者更是高达三万余人。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曾经与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噤若寒蝉。

朱元璋的法律不仅严厉,而且变化无常。朝令夕改,让官员们无所适从。有时,功臣们前一刻还备受尊崇,下一刻就可能身陷囹圄。

对于功臣,朱元璋似乎毫不留情,哪怕他们曾有赫赫战功,只要稍有不慎,触犯了他的底线,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维护皇权,底线是唯有将其性命除去,才能永绝后患。这种极端的手段,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损失,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空印案在明朝初期引发了极大震动。长久以来,在财政事务处理中存在着一种“空印”的惯常流程,即前往户部审核财政收支的官员预先携带盖有地方印章的空白文书,若账目数字有差错,可在京城直接修改填写。

众多官员并不知道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已被视为违法,因此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无辜受牵连。当时,一介书生郑士利进言,若将此认定为犯罪,应当先立法公示,让众人清楚知晓,否则如此处置便是不公。但朱元璋一意孤行,未予采纳。

据记载被杀官员数量颇为庞大。让许多无辜官员含冤而死,实在是过于严苛。

官员清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皇权至高无上且稳定无虞的太平盛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惜以铁血手段整治官场。

朱元璋理想中的社会, 直到他离世,这个理想的社会他也没看到。尽管贪污腐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过度的高压统治也导致了社会的紧张与压抑。

朱元璋的统治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也为明朝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官员们在执行政务时过于谨小慎微,缺乏创新和担当的精神。而频繁的政治清洗,也使得人才凋零,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明朝边疆交界地带常受北元残余势力的骚扰。捕鱼儿海之战中,蓝玉率领大军直捣北元营地,大破敌军。朱元璋的这些北伐举措,有力地打击了北元的有生力量,使其难以再组织大规模的侵扰,极大地巩固了明朝的边疆防线。通过多次北伐,朱元璋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确保了明朝疆域未丢。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公元 1366 年,完工于公元 1393 年,历时达 28 年。总长约 35.267 公里。所用城砖数量难以精确计数,可谓不计其数。

南京城墙是重要的防御工事,抵御外敌入侵。朱元璋采纳了谋臣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高筑墙”即修缮和加强城墙建设,这对于巩固其根据地、稳定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城砖规格统一,长约 40 厘米,宽约 20 厘米,厚约 10 厘米。朱元璋对制砖和修筑城墙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他开创性地使用了责任到人的制度,城砖上刻有烧制的时间、州府名称、监造官、烧窑匠、制砖人、提调官的名字,一旦发现砖块质量处罚问题,相关人员都会受到严厉的刑罚。这一制度确保了南京明城墙的坚固和质量,使其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典范。

在运输方面,各地烧制好的城砖通过水路和陆路相结合的方式运往南京。为了确保运输的顺利进行,设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监工进行管理和调度。他们需要协调人力、物力,保障城砖能够按时、按量、安全地抵达城墙工地。

南京城墙成为着名的国内外旅游胜地。人们漫步在城墙之上,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感受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南京明城墙巍峨屹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支令人闻风丧胆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力量——锦衣卫。

公元 1382 年,明太祖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各方潜在的威胁,为了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

他精心打造了锦衣卫这一令人胆寒的机构。朱元璋出身低微,历经千辛万苦才登上皇位,对权力的掌控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功臣的势力暗中涌动,官僚集团勾心斗角,朱元璋迫切需要一支绝对忠诚、高效且只听命于他一人的力量,来为他的皇权保驾护航,清扫一切可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