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吕不韦、赵姬和嫪毐的权谋游戏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916 字 4个月前

咸阳城的王宫深处,一场关乎血脉与权力的暗中较量正悄然展开。

赵姬和吕不韦的风言风语,如暗潮般在宫廷内外涌动。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在暗中推敲嬴政究竟是不是庄襄王嬴子楚的亲生儿子。

吕不韦,这位权倾朝野的秦国相邦,此刻也深陷在这风口浪尖的局势之中,倍感煎熬。他深知,这谣言若是不加以平息,必将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回想起当初,他将赵姬献给嬴子楚,本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投资。那时异人子楚20岁,赵姬17岁左右,他们非常的投缘,一心想着借助子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如今,这风言风语却让他的处境变得微妙而危险。

“大人,如今局势紧张,我们该如何是好?”吕不韦的心腹李斯忧心忡忡地问道。

吕不韦停下脚步,沉思片刻:“当下必须尽快平息这些谣言,绝不能让它们继续蔓延。”

“可那嬴政的身世……”李斯欲言又止。

吕不韦皱了皱眉头:“嬴政乃嬴子楚之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赵姬是在嫁给嬴子楚之后,足月生下的嬴政。”

他心里清楚,秦国的权力结构复杂且严密,血脉传承更是关系到宗室、大臣等多方面的利益。嬴子楚作为秦国的公子,其后代的身份必然经过了一定的确认和程序。

“那我们该采取什么行动呢?”李斯急切地问道。

吕不韦缓缓说道:“首先,要加强与宗室和其他大臣的联系,稳定人心。让他们明白,嬴政的王位继承是合法正统的。

其次,可散布一些有利于嬴政的言论,强调他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李斯:“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谣言传播甚广,恐怕难以轻易平息啊。”

吕不韦眼中闪过一丝精明:“此外,我会找机会在王上面前表明忠心,让大王明白我对秦国的忠诚。”

与此同时,已年满十八九岁的嬴政,思想愈发成熟。对于这些风言风语,他虽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却充满了疑惑和思索。

嬴政心中只有天下,他常常与大臣们,老师,同学探讨着当前国内和邻国的局势。

“如今外界传言纷纷,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嬴政目光锐利地看着他们。

其中一位大臣:“殿下,这些谣言或许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散播,企图扰乱朝局。”

嬴政微微颔首:“所言有理,但此事不可掉以轻心。我自小在赵国历经磨难,深知人心险恶。这背后是否有人在暗中操纵,还需仔细调查。”

大臣:“殿下,吕不韦大人在秦国权势颇大,或许这些谣言与他有关。”

嬴政:“吕不韦对我大秦有一定功绩,但他与母后之间的关系,确实容易引人猜疑。不过,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可轻易下结论。”

嬴政深知,自己虽已继位,但权力尚未完全掌握在手中。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他必须保持冷静和睿智,不能被谣言所左右。

然而,吕不韦的种种举动,却并未让嬴政对他的身世疑虑消散。相反,嬴政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吕不韦的言行举止。

在宫廷的一次宴会上,嬴政看似不经意地对吕不韦说道:“仲父,如今这外界的传言,倒是让本王颇为困扰啊。”

吕不韦心中一惊,但脸上仍保持着镇定,连忙说道:“大王无需烦恼,这些不过是无稽之谈。大王乃先王之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嬴政微微一笑,并未言语。

吕不韦心中暗自揣测,嬴政的态度让他感到不安。他意识到,随着嬴政逐渐掌握权力,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嬴政展现出了果断和睿智。他深知,此时的秦国虽强大,但也不能忽视外部的威胁。面对各国的试探和挑衅,他一方面加强军事防御,另一方面运用外交手段,巧妙地周旋其中,维持着秦国的地位和稳定。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谋划。而历史的真相,就如同那迷雾中的道路,需要人们透过种种迹象去探寻和分辨……

吕不韦的眉头紧锁,犹如乌云密布。他与赵姬之间的风言风语如狂风骤雨,让他深陷舆论的漩涡,难以自拔。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赵姬是“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一般被解释为十二个月或十个月。若是十二个月,在古代医疗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怀孕这么久才生产的情况,且早产儿往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很难瞒天过海。

若“大期”是十个月,那赵姬怀孕的时间则在嫁给异人之后,符合正常的生理周期。秦始皇嬴政是庄襄王嬴异人之子的可能性更大。但历史的真相往往难以完全确定,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仍然存在,这也使得这段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让后人不断去研究和探讨。

其次,秦国的权力结构复杂,血脉传承至关重要。异人作为秦国公子,其后代的身份必然会经过严格的确认和程序。倘若嬴政的身世存在疑问,很难不被发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者,从吕不韦的角度分析,如果他有意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秦王,那么在嬴政成长过程中,理应会采取更多有利于嬴政继承王位和巩固权力的行动。

但实际上,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他有这样的举动。相反,吕不韦在嬴政13岁登基后的几年他就开始筹划,如何与赵姬逐渐疏远。

公元前 239 年,他的心腹郑三匆匆来报:“相邦,小的在市井之中偶然听闻一人,或许能解您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