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摆了摆手:“大军自带粮食,足够城中民之所需。今日始,皆吾治下民也,何用汝来相求?今日且好生休息,明日为前驱招降,日后留用。”
“谢大将军。”
……
翌日,房县民官、民兵出动,调粮食来房县县城,民官自是按照以前的流程,走访民意,清丈田亩,重新登记城中人民,分发土地。
大将军在房县领导民官,处理了房县民政,便带着亲卫慢悠悠的往平郭县而去。
大军早已出发,实情亦如先前张逊所言,城中兵马以及能战的乌桓人都被苏仆延调走,城中只有汉民,以及乌桓老弱。大军还没到位呢,城中上千人就全跑出了城外冻着,待到大军一到,便干脆利落的投降。
乌桓人虽蛮夷,还是不傻的。房县之东,包括房县在内的四县之地,能打仗的乌桓人全都调走了,还抢了不少的粮食,这是给王大将军制造困难的。
而且老弱的乌桓人在王言这边,王言不是收民心么,那就都养着吧,这些人的儿子、丈夫还要来打王言。这是不要脸的,欺负要脸的。
但实际上,大将军只是还有余力,左右不过三五千人而已,现在豪族仍旧给卖粮给他,并且还定下了,只收他们的粮食,玻璃也只卖给他们,不许南下售卖,他们把玻璃拿回去,收割小规模的豪族。
生存法则就是大鱼吃小鱼,现在就是如此,豪族知道王言要给治下之民宅都装上玻璃,那肯定知道玻璃成本极其低廉。但是他们知道,别人可不知道。现在往来辽东的,就是他们这些大家族。所以认可了王言的高价,甘愿拿粮食布匹盐铁等资源来被王言割一刀,回头收割小家族。
而这些小家族的钱财粮食,可都是收割人民的财富。换言之,现在是王大将军拿着破玻璃在收割人民。
事是这么个事,但账肯定不是这么算的,毕竟没有王大将军收割,人民一样被压迫。人民是一直受损的,但现在受损更大的,还是各地方的小家族以及富户。
财富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移了一部分到大将军这里罢了。
甄氏一家不敢干的事儿,这帮大家族加一起,那真是什么都不惯着,赚的盆满钵满……
也是如此,现在大将军虽然仍旧缺粮,但粮食缺口并不太大。不夸张的说,许多豪族联结一处,其所囤粮草,足够发兵十万,打上一年之久。
大将军手下正式战兵,到现在也没有两万五。这两万五千军马吃的粮草,基本跟余下的二十余万持平。而且他们还守着渤海湾渔场,另有渔获补益,问题不是很大。
若非如此,大将军可非良善之人。要说他道德水平高,那是一定的,可要说他道德水平低,那也是正确的。几千人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接收了几千人,大将军并没有要破烂的城池,而是把安市、文县两地的百姓,尽数迁到了平郭。他是要采取集中、大规模耕作的,几千人根本占不了多少地。他二十余万人,每家分那么多的地,都没能把房县之地分完呢,这几千人没有必要离群而居。
而且还要考虑到来敌的情况,平郭以东,全是山地,这边都是属于辽东郡,再往朝鲜半岛那边,则是属于乐浪郡,全都是汉民与其他各部杂居,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必须防范。
所以威武卫就屯驻在平郭之东,防卫东方来敌,保卫身后人民。
而且人口聚居之地,也更方便商业发展。目前而言,大将军治下的政治商业中心,毫无疑问当属徒河。但是次要发展的地方,平郭这里应该算一个。
因为方便与平郭东方之地贸易,进行经济渗透,文化侵袭,久而久之,不攻自破。
小主,
目前而言,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并不是主要针对目标。因为都是山地,没有必要动用大军征伐占领。更广阔的东北平原,才是当务之急。
他们不来骚扰,便不会兴兵去打,打下来也占不了,占下了,目前也没大用,不划算。他的发展,是以人口的增长为主要驱动力。人口增多,地不够用,那才扩张,如此百年,终将有一片大大的疆土……
用了一周时间,料理了迁移百姓,并初步的划分田地安置。并且自后方调来工匠,建窑开炉,烧砖烧玻璃,准备建房子等一应事宜。开春耕种的种粮以及农具,也都运过来。只待天暖化冻,便大干一场。
这时候,其他战场的消息也传递回来。
民兵的战斗力不差,毕竟训练作战也打了半年,发挥不错,顺利攻破无滤城。但损伤比较惨重,战死一千多,轻重伤两千余,英武卫几乎废了。
是因为苏仆延调兵遣将,加上辽东中部都尉,双方合并一处,弄了四千人马。这个布置,应该是准备再过一阵,便要来攻王贼,只是没想到大将军先下手为强。
无滤城是个大城,西临无滤山,东面开阔平原,北面山口又是乌桓聚集地,这里算是一个重镇。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有更多的人把守,而是粮草不支持。
现在整个辽东,整个大汉豪族群体,都要看大将军的脸色。毫无疑问,连通关内关外的重要通道,就是辽西走廊。东北再是苦寒,也挡不住想要赚钱的人,还是有些商业往来的。
若不走辽西走廊,而是自翻燕山,过草原,经辽北而来,那么绕的路可就多了。而且这边是鲜卑、乌桓蛮夷的地盘,都不是内附的部族,绕路不说,危险程度也大大增加,成本便几何增长,没有人会干此等赔本买卖。所以今年的辽东,格外凋零。
豪族当然也是想要北上行商的,东北盛产山货、皮毛、草药,都是赚大钱的。他们也跟大将军表示过这个事儿,只不过都被大将军拒绝了,并且他卖玻璃过去,也算是弥补了豪族损失,这才算是不了了之。
但这也是辽东之地,不管汉人还是乌桓人,要跟大将军死磕的原因,此乃生存之争。
无滤城之战,并不顺利,开始的时候,乌桓人瞧不起英武卫,出城野战一番,对方吃了闷亏,接着就是死守城池不出。英武卫调了好几辆的投石车,调了几千民兵过来搬石头,砸了两天,又强行工程打了一天,这才破了城。
对这种战果,王言肯定是不满意的,他军令说的是‘围攻’,围而攻之,并没有说多长时间必取,还是有些操之过急,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
这是想要表现了……
这时候的攻城战,确实不好打。除了内应开城门,想要强攻并不容易。六千多不到七千人,强攻四千人守卫的城池,难度相当大。由此可见,当时一战的惨烈,以及英武卫这支民兵部队的彪悍。
只是更好的方式,主要在‘围’,王言并不认为无滤城会有多少粮食,围到开春,他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打都打完了,除了好好照应伤者,补充英武卫战损的缺额,也没什么别的办法。
英武卫想表现,也是想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在春天安稳的种地。这要是追究起来,主要还是大将军的问题。这一个冬天,给手下军将洗脑洗的有点狠了……
当然他也不是纯粹的洗脑,主要是给军侯以上的军将开班授课,传授领兵作战之法,洗脑是顺便的。肯定不是大将军手艺生疏,毕竟这事儿他常干,而且讲课的时候,他多次强调人走失地人地皆存的道理。只能说,麾下人民对于粮满仓的幸福日子,向往久矣,故而打仗不惜性命。